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兰州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是指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2. 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基本结构要素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 辩证的否定

【答案】(1)辩证的否定的含义

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后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③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④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 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4. 时间和空间

【答案】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5. 主观辩证法

【答案】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6.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答案】(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历史演变?

【答案】(1)生产力表现的是人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同自然界之间进行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活动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人要生存,就必须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而自然并不能以其自在形态满足人的需要。正是人类对满足需要的追求,以及自然对人需要的否定关系所形成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运动和发展。

(2)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形态:

手工生产、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这三个历史形态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生产力形态演变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人的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只有摆脱天然器官功能的有限性,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里的关键就是创造和改进工具。生产力的历史演变过程,就表现为在物质生产中不断由人的体外器官代替体内器官的劳动功能的过程。

(3)生产力发展中“手工劳动一大机器生产一自动化生产”这一历史形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某些国家和地区可以借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力量,使其中某种形态的转变时间缩短,但是,人们不可能凭借主观愿望跳过其中任何发展阶段,也不可能

随意颠倒它们的演化顺序。由于物质生产的本性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所决定,物质生产所具有的管理控制、动力、操作这三种功能之间的历史联系必然是:只有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了人的操作工具的功能,才有必要和可能使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动力功能; 而在这两种功能全部用自然力代替之后,才能提出用自然力代替人的管理控制功能的要求。

8. 简述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关系。

【答案】(1)三者的含义:

①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反映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建立、维护和发展有利于其政治统治的经济秩序,而确认或创设的各种有关经济问题的规则和措施的总称。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力一向和基本性质。

②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③经济运行是指各种经济主体利用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过程。

a. 市场经济运行是市场经济主体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指挥和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下,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市场进行经济活动的方式和过程。

b. 宏观经济运行是各个企业、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以及国内外经济活动的交错和综合,主要反映经济总体的状况及其走势,通常被称为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及其走势,是宏观调控的依据。

(2)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

①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制度而孤立存在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存在形式,不存在脱离经济体制而存在的纯粹的经济制度;

②经济体制不仅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如在战争中的国家往往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

③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反,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运行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经济制度确立以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及其变革就显得十分重要。

9.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