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36文学评论与写作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论述题
1.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忐。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试论此说与两方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及“读者反应批评”的“阐释循环”论之间的理论关联。
【答案】(1)引文的出处及含义
“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是孟子在与咸蒙丘谈话时,提出的关于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里的“文”指文字,“辞”指语句,“意”指解诗者的意,“志”指作诗者的志。
“以意逆志”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2)“以意逆志”的意义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同时也把读者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纳入文学批评之中。
从这个方面理解,那么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批评方法便涉及到三个文艺学指称对象和一个完整的文学鉴赏过程:读者、作品、作者。在这三者关系中,读者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作出反应的环节,文学作品不能脱离其接受、阅读和阐释的实际而独立存在。作品的存在与读者的阅读阐释息息相关。读者以阅读实践使作品从语词符号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意义。文本的意义既不是作者赋予的,也不可能由文本自动完整地生成,意义的最终完成有待读者的阅读填充,而这一点也恰是接受美学所要表现的,因此“以意逆志”和接受美学此时有了共同的内涵。
(3)“以意逆志”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关系
孟子的“以意逆志”批评方法还显示着另外一条规律:作家写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读者从文本的背后发现作者想要说什么,而这也是接受美学的内容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作者谈到此观点时,举了一例说“《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子遗’信是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这体现了文艺接受美学的评论方法:文学文本是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形象体系,是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和活力的“召唤结构”,作家输入文本中的“密码”对读者的阅读产生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和神秘的“召唤”作用,读者的阅读正是在这种“密码”或“召唤结构”的诱惑和吸引下,能动地、创造性地寻幽探微,推测,破译文本中所隐含的“密码”,从而产生阅读效果,获得审美快感。在这里,可以说,“召唤结构”或“密码”与作诗者之“志”是一致的。
接受美学从总体上说,发生于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是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
待视野”的基础上。当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既已生成的阅读经验和存留的阅读记忆,将参与到这一次的阅读之中,使自身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期待。阅读过程中,作品会对阅读期待产生有力的回应和反弹。阅读持续展开的时候,这种期待或者得到顽强的保持,或者发生变化和转移。而“以意逆志”中的“意”是指读者的阅读经验,在这里,二者正好不谋而合,所以读者的“阅读前提”或“期待阅读”与解诗者之“意”是具有相当的一致性的。
2. 请概括说明以下文字体现的理论观点,并分析说明其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另外,请将划线部分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故诗有六义焉:一日兴,二日赋,三日比。文己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 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诗品序》)
【答案】(1)翻译
四言诗字数少而意思多,效法《国风》、《离骚》,就可以摹仿其大概,(但诗人们)往往苦于文字(用得)多而意思(表达)少,所以世人很少学习它。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隋,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己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 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 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2)理论观点
①五言诗优于四言诗
四言诗本来因为字数少而表达的意思多,又可效仿《国风》、《离骚》是易于创作的。但实际上四言诗文字用得多表达的意思却比较少,世人很少去创作。相对而言五言诗具有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优势,是众多诗歌体裁最有滋味的。
②“三义”说
钟嵘总结出诗的三种表现方法:兴比赋。文辞己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 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 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③风力与丹采兼备
钟嵘认为好诗是兼具风骨和文采的,这样的诗歌才会使人感到余味无穷,才是诗歌的最高境界。
(3)其观点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①突出了“兴”的地位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钟嵘之“三义”说出自《诗大序》“六义”说,
但钟嵘的“三义”说又有它新的理论贡献,他把传统的赋比兴排序改为兴比赋,突出了“兴”的地位,并扩充了兴比赋的内涵。他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 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所以它己经超出了将“兴”看作一种写作手法的传统观点,从钟嵘对“兴”的新解释后,唐代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都是从此处来,强调对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的追求。
②扩充了兴比赋的内涵
“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 “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如果仅仅用比兴,会妨碍诗人对情感的抒发,妨碍体会诗歌的人对诗意的把握,而如果仅用赋体,诗作又会显得杂乱散漫,体会诗歌的人同样无法感受诗情。兴比赋以“兴”为主,比赋同用,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骨干,用美丽的辞藻加以润色,这样就能写出让听者动心,评者一唱三叹的好诗。
③风力与丹彩均备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这里实质上强调的是“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的标准:它具有' 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钟嵘的风力论,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3. 何谓“评点”?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1)“评点”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一种形式,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等)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对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之评点的认识和理解
①评点是一种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方式,它可以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
阅读优秀的评点作品,会感到好像有一位非常熟悉和了解作品的人,在随着读者阅读逐字逐句逐段逐回地进行讲解,使读者对作品思想和艺术都能有清楚、透彻的了解。托名袁宏道所写《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认为李卓吾小说评点能“通人慧性”,“开人心胸”,这首先决定于评点者的水平,但也和这种方法有密切关系。由于评点者是在对全书有总体把握、深刻理解的情况下来评论其中的某一部分的,所以能揭示出这具体的片断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善于看出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在表现和刻画人物性格中的意义和特点,而这些在读者一般的阅读过程中是常常容易忽略掉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