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36文学评论与写作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苏黄”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答案】苏轼的诗歌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风起涛涌; 黄庭坚的诗歌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领军人物,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苏轼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立意高妙,深邃独到

苏轼文章善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寄托深远。如他自己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诗中数量最大,最富特征的是对基于深刻忧患而始终不妥协的表现。一方面是命运无常、仕途坎坷的悲苦,一方面是超脱这种悲苦的旷达,二者相互纠结构成了贯穿苏诗始终的意识之流。如诗作《东坡》:“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人喜欢雨后月夜的独行,尽管道路不平,从中却能体会到一种乐趣。这里即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而不沮丧的生活态度。又如诗作《百步洪》,以恣肆奔放的笔触尽情渲染流水的湍急,并不着重于情感的渲泻. 而更主要的是对流水的体验和感悟由流水的湍急骤然折入人生的思考,深感岁月消失的迅速,世人纷纷争名逐利,到头来无非是一场醉梦。可见,苏诗能透过一层、深入一境,因小见大,因常见奇,从寻常人事中揭示出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主题。

②运思巧妙,挥洒自如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蓄积于心中的情感颇为丰富。但是触发诗人创作兴趣的不只是情感,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的体验。苏诗以意胜,然而又以不经意出之,表现出运思的自由感。他不粘滞于物象,不拘束于陈规,挥洒自如,如万斛泉涌,滔滔汩汩,一泻千里,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取得一种超妙入神的风韵。如《游金山寺》,先写镇江金山寺的江景,万里奔腾,烟波浩渺,气魄壮阔,引人遐思。接着写登山观景。当攀上绝顶的时候,很自然的要遥望思念中的故乡了,但却被无数的青山阻断了视线。这“乡国”紧扣上层的“我家”,又铺垫了下旬的“羁愁”。站在镇汀的山顶,哪里望得见千里迢迢之外的家乡! 这样的落笔,正是作者运思巧妙的特色那无限的乡愁,那隐在深处的仕途不如意的满腹牢骚,不正好借“怀乡”之念而婉曲地发泄出来么? 它引起人们多少联翩的浮想。同时散文化、议论化成为苏轼诗歌的特点。

③意境深妙,机趣横生

苏轼诗歌意境深妙,他不满足于对景物外在形式的临摹而总想探究和表现其中的“理”。把景、情、事、理有机结合,相辅相生,浑然无间。苏诗往往通过描绘特定的景物,注入特定的思

想感情,创造了独特的、韵味浓郁的意境。苏诗往往注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创造自然,使景即情,情即景,致力于心与物、意与物、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在他的笔下,自然景物经过感情的过滤,往往兼有写实性与象征性的双重品格,不仅显示出自然景物的客观美质,而且成为人生的映照,哲理的象征,达到了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

(2)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点

①严密的谋篇结构的法度

宋诗有散文化的倾向,黄庭坚也把写文章的法度用了诗歌创作中,要求一篇上下,都有线索可寻,每句每段,也应安排得法。但这“布置”并不是要试贴那样僵化的格式,以及纯学究的“起、承、转、合”,而是要曲折变化。“奇正相生”,富有法于无法之中,最后达到“无意于文”的浑成之境。

②讲究修辞造句

黄诗有其特殊的句法,那是从杜甫一脉传下来的。喜欢造拗句。在句子结构上,不按正常的语法规律,把主语、谓语、宾语的次序颠倒,或删去一些句子成份,或把两个意思紧缩在一句中,以使句意曲折,文气跌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其名句“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再次韵寄子由》)、“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等,都是佳例。黄诗很重视炼字,“置一字如关门之键”,五言诗句的第三字,七言诗句的第五字,更要求工稳新警。置字有力,句中有“眼”,句子便显得骨格峻峭,全诗为之而生色。还要炼虚字,尤重连接虚字的运用,以使行文跌宕有致。

③重视律诗中对偶句的锤炼

黄诗的对句,自然生动,有些乍看起来像是散文的句子,毫不似对偶,但认真体味之,则觉字字工切,别有韵味。如“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分公俱少年”(《次韵裴仲谋同年》)、“清坐一番春雨歌,相思千里夕阳残”(《和答王晦之登楼见寄》)等。就是“以歌行之气,运于偶句”了。

④特殊的音乐美

黄庭坚的律诗,有许多不合“正格”的句子,不按照诗律规定的平仄来组句,这种拗句,用得好的,声情并茂,在“不和谐”中更觉其美,如“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题落星岚漪轩》、“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等,我们在吟诵时自会感到其音律的特殊美。黄庭坚苦心孤诣,刻意出奇,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把这种“峭刻生新”、“深折透辟”、“老辣硬涩”的诗风称为“黄庭坚体”。在扫除五代、宋初柔弱华靡的诗风上,黄庭坚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2. 刘勰钟嵘文艺思想比较。

【答案】刘勰与钟嵘文艺思想之比较:

(1)相同之处

①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

在宗经方面,刘勰和钟嵘都认为《诗经》和《楚辞》是历代诗赋的源头。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辨骚》篇中,指出作文(主要是做诗赋)应当“凭轼以倚雅颂,悬髻以驭楚篇”,即宗法《诗经》,酌取《楚辞》; 钟嵘答《诗品》把汉魏诗人的渊源,分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实际就是“同祖风骚”之意。

②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

主风骨与文采相结合,是钟嵘、刘祝都很重视的一条重要的艺术标准。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强调作品应风清骨峻,具有鲜明爽朗的风貌和刚健有力的语言,同时又认为清峻的风骨要和美丽的辞采相结合; 钟嵘《诗品序》提出“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也是要求风骨和文采相结合。

(2)不同之处

①诗歌的性质、作用和思想内容有所不同

刘勰比较重视教化、美刺讽谏作用,重视诗的政治内容; 钟嵘则更为重视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刘勰论文章或诗歌,注意政治社会功能,他认为“璃文必在纬军国”; 钟嵘重视诗歌表现怨情,他主张广泛表现性情,重视表现“感荡心灵”的怨情。他对诗的思想内容要求比较宽泛,而更注意其激荡人心的感染力量。

②诗歌的体裁样式有所不同

刘勰兼重四言诗、五言诗,钟嵘则偏重五言。《文心雕龙·明诗》云:“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 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诗品序》指出,四言诗“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诗则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是“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钟嵘着重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角度,指出四言诗不如五言诗,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也是五言占优势。

③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有所不同

刘勰很重视用典,《文心雕龙》有《事类》专篇论用典,篇中强调用典的必要性; 钟嵘则明确指出写诗不贵用事。《诗品序》云:“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 ”

④对作家作品的评述有所不同

a. 刘、钟两家之论亦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汉五言诗作者、王契和刘桢两家的位置先后、谢灵运和山水诗的评价这几个问题上。

b. 关于西汉文人诗作者,涉及到文人五言诗的创始问题。《诗品》列李陵、班婕好两家,不列苏武。刘栅对此较为审慎,对于西汉是否有比较成熟的文人五言诗,他表示怀疑,钟嵘对此则加以肯定,并在论述诗人继承关系时突出了李陵的作用。钟嵘对于建安诗人,曹植以下最重视刘桢,刘勰则更重视王粲。钟嵘对谢灵运评价很高,刘宋诗人只有谢一人列于上品。《文心》体例,对刘宋两代作家不作具体评述,于谢灵运亦然,但他评论山水写景诗,却语杂褒贬,充分体现了他视诗歌美刺讽谕内容的观点。

3.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中的“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其主要含义是什么? 有何理论价值?

【答案】(1)“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