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691文艺理论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建安七子

【答案】建安七子是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玚、刘桢七人的合称。七子之中除孔融外,均依附曹氏政治集团,都是邺下文人集团中的杰出人物。建安七子的得名源于曹丕《典论·论文》,“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最高,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他的代表作有《登楼赋》。

2.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3. 七宝楼台

【答案】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因此,古人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4. 词“别是一家”

【答案】词“别是一家”是李清照继承了苏轼论词“自是一家”说的精华,在其所著《词论》中提出的新的词学观点。它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别是一家”,意指词是与诗不同的一种独立的抒情文体,词对音乐性和节奏感有更独特的要求,它不仅像诗那样要分平仄,而且还要讲究音律,以便“协律”“可歌”。词作只有保持自身独立的文体特性,才能不被诗所替代,在文学之林中占有独立的地位。如果说苏轼是从诗词同源的渊源论角度提高词体的地位,那么,李清照则是从词的本体论出发进一步确立了词体独立的文学地位。

5. 思无邪

【答案】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6. 永明体

【答案】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主要有谢朓、沈约和王融等人。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永明体”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由不注重形式到日益注重诗歌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7. 直寻

【答案】“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8. 无我之境

【答案】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9. “春秋三传”

【答案】“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的合称。《左氏春秋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单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还兼记各国历史; 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内容丰富,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中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春秋谷梁

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10.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二、简答题

11.柳永词的文学成就。

【答案】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词人。他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柳永对词调的革新

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发展了慢词。

柳永常纵游于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柳永以毕生精力从事词的创作。他既有创意之才,又有创调之才,在创意与创调两方面都充分表现出他的创新精神。后代词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两方面接受他的影响的。

(2)柳永对词体风格的开拓

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表现在他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他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3)柳永对词语言的发展

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4)柳永对词题材的突破

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漂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卜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但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