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黑龙江大学017国际贸易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制造品贸易
【答案】制造品贸易是指对原材料进行生产或加工,使其价值增值,最后将产品用于买卖的一种贸易方式。
2. 坎姆模型
【答案】坎姆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一个用于解释双向贸易的经济模型。当代贸易理论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解释资源储备相似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产品之间的双向贸易,这种双向贸易的基础是由企业生产规模不同而产生的成本差异。坎姆模型是当代贸易理论的一个代表,它是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可以用于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
3. 资本密集型
【答案】资本密集型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其特点是: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慢。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产量同投资量成正比,而同产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成反比。所以,凡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大,而活劳动消耗比重小的产品,一般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4. 外部规模经济
【答案】外部规模经济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増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素)
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由于同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根据外部规模经济贸易理论,企业有贸易优势或没有贸易优势的一个原因不在于各国之间绝对的要素优势的差异,而在于有关部门在某个时点上的发展规模。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是借助行业优势产生的企业优势。
5. 经济全球化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具体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 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6. 多边贸易谈判
【答案】多边贸易谈判是指集团内的和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谈判。全球化的本质在于各国能够通过相互问的合作和分工来分享经济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但是在合作与交往的过程中,各国都希望其他国家对本国的商品与服务开放市场,但国内的一些集团利益又使得政府不愿意开放自己的市场。因此各国间不免发生利益冲突和贸易纠纷。由于不存在一个超越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从二战后到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负责国际贸易多边谈判,推动世界贸易发展的最大国际条约和组织机构就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后由世贸组织负责。
7. 荷兰病
【答案】“荷兰病
”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它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这种资源产业在“繁荣”时期价格膨胀是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的现象,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一类的经济增长,都会给社会或多或少带来利益,但在某种特殊条件下,不平衡的经济増长会给本国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8. 并购
【答案】并购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总称,前者是指在竞争中占优势的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财产,合并组成一家企业的行为;后者则指一家企业通过公开收购另一家企业一定数量的股份而获取该企业控制权和经营权的行为。
二、思考题
9. 发展中国家有许多人反对经济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会扩大全球贫富差距。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反对全球化(如在西雅图等地举行的规模盛大的示威游行),他们认为全球化会降低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分析这种现象?
【答案】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资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使得各国的比较优势更好的发挥,促进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将改善各国和全人类的福利。无论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还是当代贸易理论都能证明以上结论。
然而,这个过程中不是每个国家的所有的利益集团都中受益,一个国家在全球化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也必然有比较劣势的行业。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它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将会从全球化中受益,而由于资本相对缺乏,它们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发达国家则相反,劳动力相对稀缺,它们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在国际竞争中没有比较优势,全球化将导致这些行业萎缩,而由于资本相对充裕,它们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在国际竞争中受益。
以上分析表明全球化总体上是各国都受益的过程,至于是否会扩大各国贫富差距,目前并无确凿的证据证明这种观点。由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萎缩,使得这些行业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是工人的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于是他们反对全球化。不过,这都是短期中由于经济结构的不能及时调整才出现的情形。长期中,各国将资源重新配置到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中,可以使全体国民从全球化中受益。
10.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世界货物贸易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均大幅下降。而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试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2002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的外资和外贸仍然能够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从1978后年开始的外贸和外资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1979〜1987年:以调动外贸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
1979年到1987年为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1984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经贸部《外贸
,提出了“政企分开”和“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结合”等措施。 体制改革意见的报告》
②1988〜1993年:以建立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自负盈亏为中心的改革
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特征是,在仍然保持国家垄断外贸的前提下,试图通过将外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来改善外贸部门的经营状况,包括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实行企业自负盈亏两个阶段。
③1994〜2001年: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的外贸体制改革
从1994年到2001年,中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深化和稳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中国“复关”和加入WTO 的目标进行的。
④2001年以后:以WTO 规则为基础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的全面改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 的成员国。WTO 的基本规则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
(2)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为中国外资外贸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了以下影响:
①促进自由贸易,增加进出口总额。成为WTO 成员国后,中国既会因为市场的开放而进口更多的外国商品,也会通过贸易环境的改善以及经济实力和出口能力的增强而扩大对外出口。
②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由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经济,这一过程伴随着该国经济的不断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重新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和动力既来自于更加自由的商品贸易,也来自于更加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
③明确目标和路径,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入世很显然给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但其最重要的影响是有助于深化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而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入世对改革的影响包括:a. 为更深入的改革确立明确的目标和路径;b. 推动国有企业改革;c. 促进私营企业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