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10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辨析题

1. 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带有某些联邦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试做出评论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①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②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③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

④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⑤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⑥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2)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宪法确定两个原则:

①确保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坚持地方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

②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的民族区域,一般享有比其他行政区域更多的权力。但并不说明中国是一个带有某些联邦制特征的单一制国家。

2. 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制度变革是改革政治制度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的部分。我们只能说政治文化具有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的功能,但并非政治制度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2)政治文化是政治制度得以有效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①政治文化对于确立政治制度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功能是指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性质和形式的规定;

②政治文化对于维持政治关系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③每一场政治文化的变革,都与政治制度的变革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政治文化的性质和内容对于政治制度的维系或变革,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所以,题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的关系?

【答案】民族自决包括对内自决权,即民族在国内的自治权力和独立地位,还包括对外自决权,即在国际社会中的独立权力和地位。

国家主权就是一个国家在不依赖外力的条件下行使其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换言之,在国际上有独立权,对内则有最高权。

(1)两者关系如下:

①民族自决是国家主权的前提条件一个国家在国内国际事务上不能充分享有自决权,即不能自由决定其政治地位并自由从事其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不能自由处置其天然财富及资源,就失去了享有国家主权的前提和条件。在这一点上,民族自决与国家主权并无二致。

②享有国家主权,能更好的保障民族自决的实现。国家主权在民族自决中得到体现,主权作为法定权力,必须有其实现的方式和过程,而这一方式和过程就是民族自决。

③不能以民族自决为借口分裂国家主权。一个国家内可能存在多个民族,但任何国家或其他组织、个人不能利用民族自决分裂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

作为自主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民族自决权的具体运用,可能是选择统一与联合,也可能是选择分离与独立。在后一种情况下,民族自决常常表现为对国家身份的追求,一般是摆脱某个国家的管辖,成为独立的主权单位。这又有两种类型。一是摆脱帝国统治,二是分离出原属的多民族国家。由于随着历史的进步,宗主权己丧失合法性,因此对它的破坏是正义的。但对第二种类型来说,受损的却是国家主权原则。由于国家主权原则被公认为是国际法的基石,因此对它的破坏决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正义之举。如果国家主权可以被随意践踏,国际交往便无平等、秩序可言,霸权主义和分裂主义就会畅行无阻,民族自决权也就遭到扭曲而背离了它的根本目的。

4. 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案】(1)行为主义方法主要特征

①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2)发展历程

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观点

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

(4)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评价

①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5. 简述应如何积极稳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积极稳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始终注意维护政治稳定。

①要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全面改革,必须遵循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规律,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有大的突破,再不失时机地展开政治体制改革;

②在进行各项政治体制改革的时候,必须继续加人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并使之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坚实的基础;

③在发展民主过程中应当注意维护稳定。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治参与的扩大,而政治参与扩大的不适当也会引发不稳定因素。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没有高度发展,政治组织系统和政治沟通渠道还不可能十分完善情况下,人们多元化的利益要求不可能都得到实现,这就容易使我们陷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一政治不稳定”的两难境地。这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 又要实事求是,谨慎从事,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进行。

(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民主这条主线。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发展民主政治的决心。

①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使之进一步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②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十七大指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民主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

③不断扩大党内民主。通过进一步增强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公开化、透明化,体现和保障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权利和地位,推动党内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会上升到新的水平。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民主建设。

6. 什么是政治关系? 如何从利益的视角理解政治关系的构成?

【答案】政治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1)政治关系的含义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2)从利益的视角理解政治关系的构成,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关系内含着三个层面的关系:由人们的需求引起的,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