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894媒介经营管理实务之公共关系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柬帖
【答案】柬帖是指在组织的日常交往中,当需要举办或参加某些如纪念、喜庆、奠基仪式等礼仪性的社交活动时,用来告知主办者或受邀请者的特定形式的通知。柬帖的文字要求是简单清晰,但又必须在简要的文字中表达出组织的色彩较浓的感情和意向。
2. 咨询
【答案】咨询是指职业咨询人或组织工作人员如何就某个问题向决策层提供情况说明和参考意见。公共关系领域内的咨询建议,则是指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向组织领导提供有关组织形象和公众动向方面的情况说明和参考意见。为了完成提供咨询建议的任务,公共关系工作人员必须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整理、选择、分类、归档等处理工作,建设信息库,这样在提供咨询建议时就能做到条理分明、有根有据。
3. 社会效益
【答案】社会效益是社会组织与公众根本利益的总和,既包括了组织的自身利益,也包括了社会公众的利益。社会效益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社会中的组织与公众相互间关系错综复杂、互有依赖。他们彼此的利益也会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单个利益固然需要重视、维护,但它始终只能以社会综合利益为前提,受其制约与规范。
社会整体综合利益的内容有许多方面,最基本的是要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到社会整体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益处。
4. 公共关系的A 到Z
【答案】弗兰克·詹夫金斯的《实用公共关系学》一书列举出的公共关系机构的工作26项,这26项工作正好可用从A 到Z 的26个英文字母来标数,因而被称为“公共关系的A 到Z" 。这26项细致的列举可概括为七个方面,即:举办或参加专题活动; 对外联络协调工作; 编辑出版工作; 调研工作; 礼宾接待工作; 参与组织的决策; 对内协调工作。
5. 精神需求
【答案】精神需求是指比物质需求更为高级的需求。与有形的物质需求不同,精神需求一般
比较抽象,难以捉摸,比如精神上的享受欲、轻松欲、探险欲、好胜欲、表现欲、好奇欲及各种审美情趣等,这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定形或定量标准。当人们的精神需求一旦获得满足后,其精神面貌往往会产生质的变化。
6. 社会关系
【答案】社会关系是由社会中的人一一社会的基本要素一一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各种社会功能的有机系统。社会关系就其作为一种客观联结而言,也是一种自然关系。但社会关系特指作为社会基本要素的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结,所以它与一般自然关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作为公共关系学范畴的关系,是专指社会组织或公众人物与其特定公众之间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7. 传播意识
【答案】传播意识是指在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两个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认识之上,为了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需要在开放条件下不懈地向社会和公众进行传播,以实现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可以说,传播意识就是对信息交流、意义沟通、价值劝说的原理原则和操作规范的内化。
8. 组织形象调查
【答案】组织形象调查是指对组织知名度、认可度和美誉度等方面信息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组织自我期望形象、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实际形象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差距。组织形象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二、简答题
9. 简述新闻稿撰写的要求。
【答案】在公共关系实务中,新闻稿的撰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可说是文字传播的最一般的处理技术。从文字传播的要求来看,新闻稿撰写除服从文字传播的一般规律以外,它还有自己的特定要求:
(1)让事实本身说话,始终保持客观叙述的态度。所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灵魂,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而任何事实只要是真实的,就必然含有5个W ,即When (何时)、Where (何地)、Who (何人)、What (什么)、Why (为什么)。让事实说话,就是要清楚地回答这5个W ,同时要严守中立立场,以客观叙述的手法来报道事实,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看法来对事实做出判断,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观点强加给读者。
(2)提炼和确定新闻稿的主题,尽可能使新闻稿主题典型而新鲜。提炼和确定新闻稿主题就是透过事实现象,抓住事实的本质。新闻稿所要求的客观叙述并不是简单的事实的堆砌,而是要从5个W 的有机联系中揭示其内在的联系。(3)准确、简明地运用新闻语言。新闻稿撰写在语言运用上与文学语言及政论性语言都有所不同。新闻稿既要有文采又不能过于华丽,以免导致失实;
同时也不能直接发议论,否则就违反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要求。新闻稿的语言运用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具体一一尽量提供准确的事实材料,尽可能用名词、动词、量词来反映事实; 简介一一对事实的叙述要简练,要惜字如金。
10.简述大众传播整合运用的技巧。
【答案】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由于涉及面广,又需要综合运用口语、文字和实像等各种传播实务操作技巧,所以其操作难度相对较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必须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优势和弱势,必须熟悉各种操作实务。
(1)充分了解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熟悉各类传播操作实务的规程。
只有知道了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优缺点后,才能根据传播目的要求来选择一种或几种媒介来进行自己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此外,组织还必须熟悉各类传播实务操作规程,如口语传播操作讲究人员的外观和口才等条件,文字传播操作要求文字功夫,实像传播必须给人实感形象等。
(2)准确地把握公众的心理。
大型的整合传播活动所面对的往往是社会的广大公众。由于公众的异质性,大众传播所传播的信息不可能适合所有人的口味,但这并不意味着进行大众传播小需要考虑大众的口味。一般说来,组织在进行整合式大众传播活动时,特别需要揣摩目标公众的心理。
(3)选择好的传播时机。
传播时机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以把握社会公众心理为基础的。一般说来,应在不同的时间或季节应相应改变传播的内容,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季节,公众的心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时机的选择要以分析公众心理为前提,只有把握了公众心理的变化,才能掌握最好的传播时机,从而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4)制定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
对大众传播的整合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譬如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告宣传,就包括市场调查、确立广告目标、决定预算、传播媒介的选择和联系等多个环节。同时这种传播活动又是开放型的,即面向全社会大众的,因此其效果的好坏,对组织影响甚大。一般说来,计划越详细越周密,活动的自控度就越大,活动也越能顺利开展。
(5)与大众传播媒介机构保持良好的密切关系。
不同类型的组织的公共关系人员至少应跟分管自己这一行业的记者和编辑保持良好的关系,建立并保持经常的联系。公共关系人员还应争取被大众传播媒介机构聘为通讯员或特约记者,以便向它们充分反映本组织的信息。
(6)使通过整合传播活动与公众建立起来的联系得到保持和延续。
与公众的联系一旦建立,就应当加以巩固,并使之持续下去。为此,组织应该设法采取一套与公众保持、加深和扩大联系的方法。如可以在已建立联系的公众中聘请“名誉成员’,、“特邀顾问”、“质量监督员”等。
保持、加深和扩大与公众的联系,实际上是巩固和扩大整合传播所取得的效果,公共关系人与应当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