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工业大学财经学院950战略管理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源的不可模仿性

【答案】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也是价值创造的核心。资源的不可模仿性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l )物理上独特的资源。有些资源是物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是不可能被模仿的。

(2)具有路径依赖性的资源。指那些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的资源。

(3)具有因果含糊性的资源。指公司对有些资源的形成原因并不能给出清晰的解释。

(4)具有经济制约性的资源。指公司的竞争对手己经具有复制其资源的能力,但因市场空间有限不能与其竞争的情况。

2. 行业发展的外差因素

【答案】行业发展的外差因素是指企业效率与社会效率之间的不一致。在新兴行业中,关键问题是企业必须在行业所倡导的事物与企业所追求的自身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企业的整体形象、声誉、与其他行业的关系、行业吸引力、行业与政府以及金融界的关系等都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息息相关。行业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同类企业的协调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企业为了行业整体利益,有时需要放弃暂时的自身利益。

3. 战略选择领域

【答案】战略选择领域是指企业在战略上可以选择的领域。战略选择领域分为三类:

(1)社会领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它在社会中的合法性。

(2)经营领域。企业要根据企业的目标,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生产经营领域,并制定相应的战略,促使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得到发展。

(3)竞争领域。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关心产品生命周期、技术变革和发展,以及实际存在的和潜在的竞争者,选择适当的竞争领域,制定出各种防御战略、保护战略和攻击战略。企业可以从这三个领域制定战略。

4. 战略匹酉己检验

【答案】企业通过战略匹配检验考察各种经营业务价值链中的匹配关系,以及其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潜力。战略匹配检验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

(1)企业内部有多少经营业务与公司多元化进入的其他业务间有着战略匹配关系;

(2)每个经营业务是否与公司的长期战略很好地吻合。企业通过战略匹配检验,可以发现相关多兀化公司的各项业务组是否具有相关的技术、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交叉的分销渠道、共同的顾客或者其他一些有价值的联系,当相关多元化公司满足以上条件时,可以获得非相关多元化的

公司所无法得到的竞争优势。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具有战略匹配关系的业务越多,就越能在实现范围经济、增强特殊经营业务的竞争能力、提高其产品和业务的竞争力等方面获得很好的绩效。如果企业各项业务之间基本不存在战略匹配关系,企业要考虑新的经营模式。

5. 控制幅度

【答案】控制幅度是指组织中一个管理人员可以有效地指导多少下属的问题。控制幅度决定组织所要设置的层次,配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因此,控制幅度决定组织的效率。控制幅度的宽窄取决于管理者的时间、精力、偏好及素质等,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管理素质。管理者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强,管理幅度就可宽些。被管理者素质较高、受过系统培训等,管理幅度也可宽些。反之则相反。

(2)管理内容。包括管理层次、业务性质、计划状况及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管理条件。大致可分为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处理设备的先进程度等。

(4)管理环境。主要在十管理环境的变化速度、频度及程度。

6. 特许经营

【答案】特许经营是指企业卖给被特许经营企业以有限的权利,可以使用企业的商标品牌等资产,而收取一次性付清的费用和被特许经营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同时,被特许经营的企业要严格遵守许可方的经营规定的经营方式。特许经营主要是服务业追求的战略。在特许经营中,特许者不需要承担开发的成本和打开国外市场的风险,但要下大气力抓好质量控制。

7. 企业文化积累

【答案】企业文化积累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不是某一时、某一点而一下产生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连续传递、积累的产物。企业原有的文化特质经过积累不断沉淀下来,凝合为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传统,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企业文化新特质的不断增加过程也是企业文化不断积累的过程。企业文化新特质包括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文化,也包括通过文化交流,吸收异质文化中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成分

8. 无形资产

【答案】无形资产是指那些根源于企业的历史、长期积累下来的、不容易辨识和量化的资产。可归为技术资源和声誉资源两大类。无形资产包括公司的声誉、品牌、文化专利和商标以及工作中累积的知识和技术。这些无形资产经常是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与有形资源相比,无形资源更具潜力。目前在全球经济中,相对于有形资源,企业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知识产权、品牌、商誉、创新能力等无形资源。

二、思考题

9. 论述组织结构的基本协调机制。

【答案】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明茨博格教授认为,企业组织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有6种类型:

(1)相互适应,自行调整

这是一种自我控制方式。组织成员直接通过非正式的、平等的沟通达到协调,相互之间不存在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也没有来自外部的干顶。这种机制适合于最简单的组织结构。在十分复杂的组织里,由于人员构成复杂,工作事务事先不能全部规范化,因而也采用这种协调机制,使组织成员边工作、边调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

(2)直接指挥,直接控制这是指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按照一个人的决策和指令行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亲自发布指不,监督工作。

(3)工作过程标准化

这是指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工作标准,来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在生产之前,企业向职工明确工作的内容,或对工作制定出操作规程及其规章制度,然后要求工作过程中所有活动都要按这些标准进行,以实现协调。

(4)工作成果标准化

这是指组织通过预先制定的工作成果标准,实现组织中各种活动的协调。这种协调只规定最终目标,不限定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过程。

(5)技能与知识标准化

这是指组织对其成员所应有的技能与知识加以标准化。有些组织内的工作专业性强,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均无法标准化。因此,这种协调机制主要是依靠组织成员在任职以前就接受了必要的、标准化的训练,成为具有标准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和技艺,相互配合与协调。这是一种超前的间接协调机制。

(6)共同价值观

这是指组织内全体成员要对组织的战略、日标、宗旨、方针有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价值观念,充分地了解组织的处境和自己的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互相信任、彼此团结,具有使命感,使组织内的协调和控制达到高度完美的状态。鉴于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企业对内要及时调整,发挥创新精神、协同效果和整体优势; 对外要灵活适应,快速行动。

从6种类型的关系来看,企业组织简单时,只需要相互适应、自行调整的协调机制。企业组织扩大后需要某人单独执行控制下作时,便产生了直接指挥、直接控制机制。当下作变为更加复杂时,协调机制便趋向标准化。在工作任务相当复杂时,企业便需要采用成果标准化或技艺标准化。在工作极其复杂、难以标准化时,企业往往自行又转回到互相适应调整这种最简单而又最灵活的协调机制上。这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企业不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只依靠一种协调机制,往往根据不同任务的侧重点不同,混合使用这6种协调机制的。在协调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注意信息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