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909生物化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酮症(ketosis )。

【答案】脂肪酸在肝脏可分解并生成酮体,但肝细胞中缺乏利用酮体的酶,只能将酮体经血循环运至肝外组织利用。酮症是指在糖尿病等病理情况下,体内大量动用脂肪,酮体的生成量超过肝外组织利用量时所引起的疾病。此时血中酮体升高,并可出现酮尿。

2. 复制叉

【答案】

复制叉是指复制时,在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

解旋,同时合成新的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链。 的Y 型结构。在复制叉处作为模板的双链

3. 终止子

【答案】终止子

4. 维生素

【答案】维生素是机体所需要的微量有机化合物,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不足。因而需要从膳食中获取,维生素通过衍生为辅酶和激素实现对代谢的调节。

5. 反意义链。

【答案】反意义链又称模板链,是指可作为模板转录为RNA 的那条链,该链与转录的RNA 碱基互补(A-U ,G-C )。

6. 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cleamination )。

【答案】联合脱氨基作用是转氨基作用和L-谷氨酸氧化脱氨基作用的联合反应。氨基酸与酮戊二酸经转氨作用生成or 酮酸和谷氨酸,后者经L-谷氨酸脱氢酶作用脱去氨基的过程。

7. 内含子(intron )。

【答案】内含子(intron )是指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大多数真核生物基因的编码序列中间插有非编码序列, 编码序列称为外显子(exon )。

8. 肽链外切酶。

【答案】肽链外切酶是指从氨基端和羧基端逐一±也将肽链水解成氨基酸的酶类,包括氨肽酶和羧肽酶。

是分子中终止转录的核苷酸序列。

9.

【答案】泛素蛋白的多聚体,是标记待分解蛋白质的泛紊形式。与蛋白质连接的多聚泛素的长短是介导靶蛋白选择性降解或细胞定位的重要信号。

10.变构作用。

【答案】蛋白质在行使其生物功能时空间结构往往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改变分子的性质,这种现象称为变构现象,又称别构现象或变构作用。例如,血红蛋白表现其输氧功能时就是一个例子。

二、问答题

11.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与真核生物基因结构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含有启动子、结构基因区、调控区和终止区。

不同点:(1)真核细胞的基因属单顺反子,原核细胞的基因属多顺反子;往往多个相关结构基因构成一个操纵子。

,属断裂基因;原核细胞结构中无插入序(2)真核细胞结构基因中含有插入序列(内含子)

列。

(3)原核细胞基因的转录调控区都很小,大多位于启动子上游不远处;真核细胞的转录调控区大得多,往往远离启动子。

(4)真核细胞基因受顺式作用元件如增强子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多重调控;原核细胞基因受操纵子调节基因的调控。

(5)原核细胞基因还存在基因重叠现象。

12.根据化学计算,在尿素合成中消耗了4个商能磷酸键能在此反应中天冬氨酸转变为延胡索酸,假设延胡索酸又转回天冬氨酸,尿素合成的化学计算结果如何? 消耗了几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延胡索酸形成天冬氨酸不影响尿素合成的化学计算,因此尿素合成的化学反应式仍为

:因此共消耗了4个高能磷酸键。

13.螺旋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肽链内部的氢键,而且还与氨基酸侧链的性质有关。室温下,在溶液中下列多聚氨基酸哪些能形成螺旋?哪些能形成其他有规则的结构?哪些能形成无规则的结构?并说明其理由。

(1)多聚亮氨酸

(2)多聚异亮氨酸

(3)多聚精氨酸

(4)多聚精氨酸

(5)多聚谷氨酸

(6)多聚苏氨酸

(7)多聚羟脯氨酸

【答案】(1)多聚亮氨酸的R 基团不带电荷,适合于形成螺旋。

(2)异亮氨酸的碳位上有分支,所以形成无规则结构。

(3)在

(4)在

(5)在时,所有精氨酸的R 基团都带正电荷,正电荷彼此相斥,使氢键不能形成,所时,精氨酸的R 基团不带电荷,并且碳位上没有分支,所以形成螺旋。 时,谷氨酸的R 基团不带电荷,并且碳位上没有分支,所以形成螺旋。 以形成无规则结构。 (6)因为苏氨酸(3碳位上有分支,所以不能形成螺旋。

(7)脯氨酸和羟脯氨酸折叠成脯氨酸螺旋,这脯氨酸螺旋是不同于螺旋的有规则结构。

14.分析下列肽段在pH1.9, pH3.0, pH6.5和pH10.0下进行纸电泳时的移动方向

(分别用下列符号表示:不动[O],移向阴极[C],移向阳极[A])。

(1)Lys-Gly-Ala-Gly

(2)Lys-Gly-Ala-Glu

(3)His-Gly-Ala-Glu

(4)Glu-Gly-Ala-Glu

(5)Gin-Gly-Ala-Lys

【答案】根据它们在不同pH 时带的电荷不同,从而确定电泳时的移动方向。现将结果总结于表:

15.简述煤气中毒的主要原因。

【答案】煤气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远强于氧气,导致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后,血红蛋白失去了运输氧的功能,使患者因缺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