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825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用于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统计图是( )。

A. 直方图

B. 线形图

C. 条形图

D. 散点图

【答案】D

【解析】散点图是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的散布图形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适用于描述二元变量的观测数据。直方图是由若干宽度相等、高度不等的直方条紧密排列在同一基线上构成的图形;线形图是以起伏的折线来表示某种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演变趋势的统计图,适用于描述某种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也适用于描述一种事物随另一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模式,还可以适用于比较不同的人物团体在同一心理或教育现象上的变化特征及相互联系;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长条来表示各个统计事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常应用描述离散性变量的统计事项。

2. 一项实验拟考察图片材料是否比文字材料更容易识记,则材料是(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控制变量

D. 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实验中实验者主动加以操作、变化和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本题中,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是要加以操作和控制的变量,所以是自变量。本题中的因变量应是识记成绩。控制变量是指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使实验发生混淆,必须加以控制的变量,材料显然不是使实验发生混淆的变量。

3. 根据唐德思的ABC 法辨别时间应是:( )。

A. 辨别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B. 选择反应时减去简单反应时

C. 辨别反应是减去选择反应时

D. 选择反应时减去辨别反应时

【答案】A

【解析】有人会认为答案是B ,但只要分清楚以下内容,即可清楚答案应该选什么:A 反应,又称简单反应时,是反应的基线时间。B 反应,又称选择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反应选择时间。C 反应,又称辨别反应时,它包括基线时间+刺激辨别时间。

4. 提出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 贾德

B. 苛勒

C. 伍德沃斯

D. 鲁宾斯坦

【答案】A

【解析】苛勒是学习迁移的关系转移理论的代表人物,伍德沃斯是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鲁宾斯坦是学习迁移的分析一概括理论的代表人物,贾德则通过实验提出了学习迀移的概括化理论。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

5.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此阶段属于( )。

A.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B. 相互性角色采择

C.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D.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答案】D

【解析】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分以下几个阶段:①阶段0,自我中

,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验对问题进行判断;②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

,儿童能认识到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③阶段2, 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8〜10岁)

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们的行为反应;④阶段3, 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岁)

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⑤阶段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

6. 在听觉实验中,研究者为了控制噪音的影响,把实验安排在隔音室中进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

A. 消除法

B. 恒定法

C. 随机法

D. 匹配法

【答案】A

【解析】排除法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如声光实验的隔音室,暗室,双盲控制法等。

7. 将测验对等分半后,两半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0, 校正后该测验的分半信度是( )。

A.0.70

B.0.75

C.0.80

D.0.85

【答案】B

【解析】利用分半法计算测验的信度,可能会低估原长度测验的信度,所以需要用斯皮尔曼一布朗公式对分半信度系数进行修订,根据校正公式可知校正后该测验的分半信度是0.75

8. “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花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反映的知觉性特征是(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答案】B

【解析】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人们知觉某一对象,不仅取决于对象本身的特点,而且受对象所处背景的影响。

9. 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应的动机是( )。

A. 双趋冲突

B. 双避冲突

C. 趋避冲突

D. 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对同一个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它就会产生趋避冲突。

10.除嗅觉外,感觉信息传入大脑皮层的最后一个中转站是( )。

A. 丘脑

B. 下丘脑

C. 海马

D. 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