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工作概论考研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小组类型。
【答案】小组类型主要包括:
(1)小组的特性
①小组存在于一人以上;
②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③成员对小组持有认同感;
④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⑤小组中有自己的控制方式;
⑥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2)小组的类型
①以小组成员的关系来划分,可以分为初级小组与次级小组。
a. 初级小组很小,成员可以用面对面的方式与任何一个人交流,成员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可以相互表示积极的或消极的感情。
b. 次级小组的成员有共同的利益或兴趣,但相互问的影响较小而且关系不很亲密。
②以小组的组成来划分,可以分为组成小组与自然小组。
a. 组成小组是通过外部的影响或干预聚合起来的小组,通常有机构发起或主办人发起两种方式。
b. 自然小组是以自然的方式而小是外部的推动力构成,往往是基于一些自然发生的事件、成员间的自然吸引等,通常没有组成的发起人。
③以小组工作结构来划分,可以分为正式小组与非正式小组。
a. 正式小组具有正式的小组结构,确定的目标和态度。通常,正式小组在指导小组成员行为时有特定的目标。
b. 非正式小组不具有正式的结构。通常,它对小组成员的行为指导没有明确规定的目标。 ④以成员的参与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志愿小组与强制小组。
a. 志愿小组是因成员自身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的。志愿小组包括所有的由成员自愿加入的小组。
b. 强制小组不是因成员自身的动机和主动性而形成。
⑤以成员进出的自由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封闭小组与开放小组。
a. 封闭小组从小组聚合的开始到结束,成员自由进出的程度较低,小组较少变动,增加新成员时也往往要经过现有成员的评审。
b. 开放小组是在小组过程的任何时间成员都可以自由出入,小组可经常有变动。
⑥以小组工作的目标来划分,可以分为:
a. 朋辈小组,其目标是促进成员中的朋友关系或社会互动。小组的活动是社会取向的。这样的小组在学校、儿童中心及青年中心等地方最容易找到。
b. 教育小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小组成员进行有关他们自己和有关社会知识的学习。所有这类小组的目的都是在于增进小组成员的知识与技巧。
c. 服务或志愿者小组,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小组过程发展成员的潜能和公共责任意识。
d. 兴趣小组,通过组织表演、唱歌和音乐演奏等活动,发展和培养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特别兴趣。
f. 成长小组,致力于为成员提供一定的机会使他们的意识得以觉醒,最终目的是帮助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促进增长健康的社会情绪。
g. 治疗小组,旨在帮助小组成员改变任何反社会的行为,克服个人问题,治愈他们遭遇的创伤。
h. 社会化小组,主要是帮助成员学习社会技巧和能为社会接受的行为模式,以使他们具有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
i. 自助小组或互助小组,是利用小组成员自己的资源作为支持,在沟通与互动中相互影响,实现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解决环境问题。
2. 成功实验设计的标准。
【答案】成功实验设计的标准包括:
(1)是否回答研究主题,是否可有效测量假设;
(2)对外在变量或不恰当变量有无控制从而使因变量前后差异尽可能扩大;
(3)可推论性如何;
(4)研究过程是否有漏洞,可能造成误差的因素是否己排除,研究结果是否准确,研究环境是否受干扰,安排是否产生偏差。
如果上述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就是成功的实验设计。
3. 简述认知/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答案】认知/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限制社工对案主问题的弹性反应或者说将案主标准化,消解了案主的独特性;
(2)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
(3)认知取向的治疗强调思维影响情感经验,忽视情感经验的重要性;
(4)认知治疗重视意识,忽视无意识;
(5)认知治疗是个人聚焦的,过分强调理性和客观性,是一种基于个人主义的科学方法,这势必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批判;
(6)行为取向的治疗重视行为的学习或模仿,但行为是在互动的场景下实现的,有时候在控
制情景下,学习的行为模式在特定的生活领域并不一定有效;
(7)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复杂的,甚至是难以辨识的,而认知/行为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二者的交互作用的认识上,这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单化的认识;
(8)认知/行为治疗不适用于那些缺乏汰知能力的人。
4. 简述社会福利的分类。
【答案】通常来说,社会福利的分类包括二分法和三分法。
(1)社会福利的二分法
①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
威伦斯基和李宾士在《工业社会与社会福利》一书里,认为社会福利的概念主要包括两种: a.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或残补性的社会福利)。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胜,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
b. 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制度性的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
②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福利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③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
a. 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整合。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b.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的三分法
①英国社会政策学者R. 蒂特姆斯在《福利的承诺》一书中,在阐述福利的“普惠主义”与“选择主义”双重原则基础上,对社会福利进行丁进一步的分类。他认为,社会福利从概念上可分为: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以及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
②在1974年出版的《社会政策导论》中,蒂特姆斯再次将社会福利归结为三种模式,分别是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一表现模式和制度再分配模式。在上述三种社会福利模式中,第二种模式体现了社会福利作为经济发展产物的意义,不仅总体社会福利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而且个人福利也同其在就业市场中的业绩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种模式则是指以公民需要为原则,在市场外通过国家再分配的方式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和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