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法政系804社会学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2.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3.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答案】托马斯认为,人们在自觉的行动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阶段,即要对他所面对的情景做出解释,赋予这一既定情境以意义,他称此为“情境定义”。
4.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5. 印象管理理论(戈夫曼)
【答案】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在头脑中所具有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也不管他达到这个目标的动机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
6. 内在控制
【答案】内在控制是指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
期学习特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7.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8. 社会进化论
【答案】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9.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二、简答题
11.简述古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起点是关于社会行动的思考,社会行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化是吉登斯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该宗旨是探讨人的行动与行动中的自我的性质,研究应该如何从概念上理解互动及其与制度的关系,努力把握社会研究的实践意涵。
(1)吉登斯把社会活动看作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剖析它的作用或结构
化功能,强调蕴含在行动过程中或者说是支配行动过程的意识因素的连续性。吉登斯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行动中意识因素的连续性。首先,他认为支配人们社会行动的意识不应简单地称之为“自我意识”,而应当认识到它是一种“人类意识”,“就社会实践循环往复的安排过程而言,最深入地卷入其中的因素,就是人类行动者认识能力所特有的反思性特征。”其次,吉登斯还论述了存在于行动中但行动者意识不到的“共同知识”。在吉登斯看来,除了目的、意图和动机等行动者可以自觉到的意识因素以外,“在行动者话语意识觉察不到的两个行动过程层次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灰色区域’。
(2)吉登斯采用“方法论置括号,,的方式分别论述了行动理论和制度理论。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行动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吉登斯只是为了使复杂问题得到具体而清楚地叙述,才采取了“方法论置括写”的分析方法。古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和规则的解释是一致的。他把结构理解为规则和资源的统一,“规则有一点显著的特征,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口常接触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脱离实践、在实践之外的规则是不存在的。吉登斯所说的社会结构化,是人们按照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通过社会实践而展开的,人们思想意识活动在社会结构化过程中充当能动的支配性因素,无论是社会结构化中的制度重构,还是其中的群体与组织的变迁,都要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寻找它的动因。并且,人们的思想意识本身就是具有二重性结构的构成因素。
(3)吉登斯认为,在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控和军事暴力等现代性制度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三个方面:其一,“时空分离:跨越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领域的社会关系的联合,并一直到包括全球体系的状况。”其二,“抽离化机制:由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所组成。其三,“制度反思性:定期地把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情境上,并把这作为制度组织和转型中的一种建构要素。”吉登斯把这三种变化看作推动现代社会生活和个体自我认同发生转变的“现代性的动力”。
吉登斯的理论之所以称为“结构化理论”是因为他认为行动与结构是相互构建的,并不是单向度的影响,吉登斯用“结构二重性”试图打破个体与结构的二元对立,克服社会学中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对立的,在方法论上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和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
12.斯梅尔赛关十集合行动发生的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答案】在1963年出版的《集合行为理论》一书中,斯梅尔塞试图对集合行为进行综合解释。他认为,集合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为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集合行为的发生有六个“必要且充分”的基本条件。
(1)环境条件
它是集合行为产生的背景,包括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两类。例如,没有一定的空间场地,群众就无法聚集,集合行为就不能产生,因此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广场、剧场、街道、体育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