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教育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答案】错误。
我国学者的观点,一般是认为现代教育是伴随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的进程的教育。现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2. 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人是教育的产物”是一种外栋论的主张,夸大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它一方面忽视了遗传及成熟等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忽视了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实际上,人的发展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产物,教育只是给个体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
3. 场独立型学习风格优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
【答案】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根据人在认知时是否受环境信息的影响可将认知方式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依存型学习风格较多地受其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而场独立型学习风格则较多地受来自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小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这两种学习风格与学习有着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场依存型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偏好合作学习,而场独立型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偏向于自主学习。
可见,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各有优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4. 夸美纽斯主张设立全国统一的学制。
【答案】正确
(1)为了使国家便于管理全国的学校,为了使所有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他依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把人从出生到成年接受教育的过程分为四个时期,每期6年,各由相应的学校进行教育:
①出生1~6岁是婴儿期,在“母亲的膝前”——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
②6~12岁是儿童期,由设在每个村落的国语学校进行初等教育;
③12~18岁是少年期,由设在每个城市的拉丁语学校实施中等教育;
④18~24岁为青年期,通过设于省城或王国的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2)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的这种前后衔接的统一的学校体系,从学校的设置上打破了封建教育
的等级限制及其没有系统的学校体制的状况,是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设置理论的一个重大进步,对后来资本主义学校制度的形成有很人的影响。
5. 1964~1973年,苏联教育改革不再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提出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在1958-1964年的教育改革之后,面对西方教育改革运动的冲击,为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和消除1958年以来过分强调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苏共第23次代表大会强调了提高劳动人民普通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提出要把提高专家培养质量当作头等任务,要求改进学校教育工作。明确提出了普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
(3)1966年11月10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普通中学工作的措施》。这个文件指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迫切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更好地培养他们面向公益劳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培养青年面向生活并能自觉地选择职业。《措施》对中学教学内容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①教学内容要符合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要求;
②1~10年级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有衔接性,要把教材按学年作较合理的分布,要从第四学年开始系统地讲授科学基础知识;
③要删除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过于烦琐和次要的材料,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
④l~4年级周学时的最高限额为24学时,5~10年级为30学时:
⑤从七年级起开设选修课,目的是加深数理学科、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6. 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这种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是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十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去一味地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便只能是一种幻想。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
二、简答题
7. 简述美国《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内容。
【答案】(1)背景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又掀起了战后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这次改革运动是以1983
年4月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的著名报告——《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开端的。
(2)该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建议和实施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①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即要求中学加强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②提高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标准和要求,推行标准化测试;
③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
④改进师资的培养,提高师资就业前应达到的教育专业训练标准。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
⑤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都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各级政府、学生
, 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改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3)该报告的影响
该“报告”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②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 ③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
8. 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答案】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初期到17世纪中叶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是这场运动的旗帜,在教育方面具有以下特征:
(1)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3)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