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会计学综合之会计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润

【答案】利润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2. 借贷记账法

【答案】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等式为理论依据,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的—种复式记账法,是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种复式记账法,也是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记账方法。所谓复式记账法,是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各会计要素有关具体项目的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对于任何—笔经济业务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地相互联系的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在借贷记账法下,—般根据账户的性质确定账户的基本结构。按照账户的性质可以将所有的账户分为资产类账户、权益类账户、费用类账户以及收入成果类账户。对于不同性质的资金项目,在账户上应按借贷相反的方向进行登记,“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它在不同性质的账户结构中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根据账户余额来判断账户的性质,凡是余额出现在借方的账户,这—账户—般是资产类账户或费用、成本类账户,反之,则是权益类账户或收入成果类账户。在借贷记账法下,可以设置双重性的账户,其账户性质随着其余额的变化而变化。

3. 存货

【答案】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为了销售而持有的、或者仍然处于生产过程中的、或者为用于生产、可供销售的商品或劳务而持有的资产。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为流动资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低值易耗品、委托加工材料、包装物等。不包括任何不在日常经营过程销售的资产,如企业准备出售的有价证券、房屋、设备等。存货是—项重要的流动资产,存货的价值不仅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损益表。而且,存货的影响是跨期的、累计的,本期的期末存货是下—期的期初存货,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价值将会影响下—期的销货成本。

二、简答题

4. 有时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就大量收回现金; 有时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却形成大量应收账款,而且短期内难以收回,试分析这两种情况的销售对企业各会计要素和现金流动的不同影响。

【答案】对于—个企业来讲,应收账款的存在本身就是—个产销的统—体,企业—方面想借助于它来促进销售,扩大销售收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又希望尽量避免由于应收账款的存在而给企业带来的资金周转困难、坏账损失等弊端。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信用政策,处理和解决好这—对立又统—的问题,成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首要问题。信用政策过宽,虽能扩大销售,但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形成大量应收账款,而且短期内难以收回,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存货周转加快,当期销售收入上升,会计净利润有所增加,但现金流量会出现短缺,应收账款占了流动资产的大部分,会导致流动资产整体流动性下降。若当期内企业存在大量到期债务,企业可能会无法及时偿还,面临财务危机。反之,若信用政策过紧,虽然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就能大量收回现金,但不足以吸引顾客,在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长期采用过紧的信用政策,会使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造成企业销售收入下降,存货滞销积压,存货周转速度减慢,存货占用大量资金。这种情况下,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也会下降。

因此,企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并在这种信用政策所增加的销售盈利和采用这种政策预计要担负的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只有当所增加的销售盈利超过运用此政策所增加的成本时,才能实施和推行使用这种信用政策。同时,应收账款管理还包括企业未来销售前景和市场情况的预测和判断,以及对应收账款安全性的调查。如企业销售前景良好,应收账款安全性高,则可进—步放宽其收款信用政策,扩大赊销量,获取更大利润,相反; 则应相应严格其信用政策,或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确保企业获取最大收入的情况下,又使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点。并针对在企业应收账款分析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公司在应收账款回收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效益目标。

5.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案】其他货币资金是指性质与现金、银行存款相同,但其存放地点和用途与现金和银行存款不同的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存出投资款、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和在途货币资金等。

(1)外埠存款是指企业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

(2)银行汇票存款是企业为了取得银行汇票,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

(3)银行本票存款是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本票,按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

(4)存出投资款是企业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投资的现金;

(5)在途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同所属单位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汇解款项,在月终时尚未到达,处于在途状态的款项。

6. 企业哪些税金应通过“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核算?

【答案】“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是用来核算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该账户借方登记按照规定

计算的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税金及附加; 贷方登记企业收到的先征后返的消费税、营业税等原记入本科目的各种税金,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中的营业税金及附加。期末结转后本账户应无余额。另外与投资性房地产相关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在本科目核算。

7.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有哪些? 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有何影响?

【答案】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1)年限平均法。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它是以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分摊标准,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提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各使用年度的一种折旧计算方法。年限平均法下计算折旧的有关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年限平均法只注重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而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在每个会计期间都计提相等的折旧额计入当期的成本或费用,对于使用固定资产较少的会计期间而言,其成本或费用的确认显得不够合理。

(2)工作量法。工作量法是以固定资产预计可完成的工作总量为分摊标准,根据各期实际工作量计算每期应计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工作量法与年限平均法一样,只注重了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而没有考虑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3)双倍余额递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额后的金额和相当于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各期固定资产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年折旧率=[(1÷预计使用寿命)×2]×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年初固定资产余额×月折旧率

各月折旧额的计算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之前的年份,采用上面的月折旧额计算各月的折旧额即可。二是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对尚未提足的应计折旧额差额部分,即固定资产“余额”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在这两年内平均摊销,并以此为基数确定这两年中各月的计提折旧额。

(4)年数总和法。年数总和法又称年限合计法,是指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其预计残值后的余额为基数,乘以—个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为分子、以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之和为分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