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宁夏大学807西方经济学之微观经济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生产的二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为什么厂商通常会在第二阶段进行生产?

【答案】(1)短期生产的份个阶段是在假定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只有劳动投入可变的条件下,以劳动投入多少来划分的生产不同阶段。

具体而言,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是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如图所示:第I 阶段,平均产量递增阶段,即劳动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且达到最大值。这一阶段是从原点到AP L , MP L 两曲线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0到L 3的区间。第II 阶段,平均产量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仍然大于0,所以总产量仍然是递增的,直到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一阶段是从AP L , MP L 两曲线的交点到MP L 曲线与横轴的交点,即劳动投入量由L 3到L 4的区间。第III 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也是递减的,这一阶段是MP L 曲线和横轴的交点以后的阶段,即劳动投入量L 4以后的区间。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

(2)首先,厂商肯定不会在第III 阶段进行生产,因为这个阶段的边际产量为负值,生产不会带来任何的好处。其次,厂商也不会在第Ⅰ阶段进行生产,因为平均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这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厂商没有获得预期的好处,继续扩大可变投入的使用量从而使产量扩大是有利可图的,至少使平均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为止。因此厂商通常会在第II 阶段进行生产,虽然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下降,但是总产量还在不断增加,收入也增加,只是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直到停止增加时为止。

2. 联系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理论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并分析教育信号在克服这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劳动这种特殊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在劳动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交易之前,双方要根据各自掌握的一系列信息来商定劳动合约。一般情况下,雇主对某一岗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工作条件可能给劳动者造成的负效用以及自身遵守合约的概率等信息的掌握是确定和充分的,但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劳动过程中努力的程度(即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这类信息的掌握则是不确定和不充分的。对劳动者而言,情况正好相反。这便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2)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招聘者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难根据简单的信息(如应聘者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和简短的交流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合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者很难实行一个最优工资策略。

如果招聘者降低工资,应聘者数量肯定减少,井且由于低工资而减少的应聘者中,主要是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而不是工作效率较低的人。这样工资下降的结果是应聘队伍的结构变化,高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不断降低,低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而整个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下降。反过来,如果招聘者提高下资,应聘者的数量就会增加,而在这些增加的应聘者中主要的可能是一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才,这些人认为现在的高工资才值得他们应聘,结果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就上升了。

由此可见,在招聘者所出的工资水平与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一个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反之亦然。

(3)教育信号在克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信号在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中有重要作用。雇主虽然无法事先知道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根据教育状况可以判断其生产能力,教育也因此成为标志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

教育状况的意义并不限于它可能成为传递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生产能力信号仅仅是社会地位符号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一些前者所没有的内容。见识、品位、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影响社会地位评价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生产能力范畴。而有关这些因素的信息,通过学校经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状况通过比传递能力信号更广泛的途径影响着雇主决策。因此,教育信号在克服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中作用巨人。

二、计算题

3. 甲公司和乙公司生产同类产品,

甲公司的生产函数为

,K 为机器工作时数,L 为劳动工作时数。

(1)如果两个公司所使用的资本与劳动数量相同,哪一个公司生产的产量高?

(2)假定资本投入固定为9小时,而劳动投入不受限制,哪一个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高?

【答案】(1)设两个公司都使用t 单位的资本和劳动,即t=K=L,那么则有:

甲公司的产量为:

乙公司的产量为:; ,所以两公司产量相同。

乙公司的生产函数为

(2)在资本投入固定为9小时的条件下,

甲公司的生产函数

。乙公司的生产函

,解得

当。因此,可知: ,劳动边际产

量,

劳动边际产量。假

定时,甲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大于乙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 时,甲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等于乙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 时,甲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小于乙公司的劳动边际产量。

4. 假设劳动者每天的时间资源为24小时,用T 表示; 24小时中提供劳动的时间用w 表示,自用的时间(即闲暇)用L 表示,劳动的单位价格(即工资率)用R 表示,劳动的收入用y 表示,劳动者从劳动收入和闲暇中获得的总效用函数为

试求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曲线,并证明:

(1)当R=0时,他完全不劳动:

(2)劳动供给w 随R 的上升而增加;

(3)不管工资率R 有多高,劳动时间W 不超过12小时。

【答案】由劳动者效用函数得劳动边际效用和劳动收入边际效用分别为:

要素(劳动)供给原则是闲暇的边际效用与劳动收入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工资率,即:

进而可得。劳动收入,闲暇,代入劳动供给原则,有:

化简得到劳动供给函数:

(1)当R=0时,由于T=24,因此有劳动供给时间为:

(2)由

高而增加。

(3)将T=24代入劳动供给函数,可得,

劳动时间对工资率求极限可得,所以工作时间随工资率提

,所以不管工资率有多高,他每天的工作时间不超过1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