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教育行政机关

【答案】教育行政机关是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专门从事教育行政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关现为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中,省一级为各地教育厅(局或教育委员会),地县两级为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无论哪一级教育行政机关,都必须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行事,充分、及时地履行自己的法定职责,管理其权限范围内的教育事业。

2. 教育理论

【答案】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理性认识的成果,教育科学知识的总和。它与“教育实践”相对,表现为以独特的范畴、术语、逻辑,描述教育事实或教育现象,揭示教育特征或教育规律,论述教育的价值取向或行为规范。教育理论有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各种基本操作程序、规则,以及各种教育流派等形态,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别。教育理论的特性主要有:①实践性。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可从教育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又可指导、运用于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②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结构不同。一定的教育理论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实践具体能动的反映。③继承性。每个时代的教育理论都批判地吸收前人有价值的内容,是人类认识教育的共同结晶。

3. 文化

【答案】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用来表达一定历史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也用来说明具体社会、部落、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的特点。狭义的文化特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构等。文化是个有机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其基础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制度文化体现为一定社会的机构和制度,联结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化是社会现象,具有历史连续性。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文化还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4. 环境

【答案】环境: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一切外部条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系统就是环境,它刘一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环境可以分为两人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5. 劳动力价值

【答案】是指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价值包括: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③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一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维持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范围、数量、构成是不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劳动力价值构成中,教育和训练费用所占比重在增大。

6. 目标管理

【答案】目标管理是以组织的总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目标体系,通过分权调动被管理者的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的现代管理方法。其特点包括:①面向未来; ②系统性的管理; ③重视成果的管理; ④重视人的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都表现为一种程序或过程,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这一概念于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以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最先采用,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之后便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迅速流传,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及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实践当中。

7. 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答案】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宏观角度讲,是指整个社会全部教育活动的投入产出状况,或国家为教育部门所投入的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微观角度讲,是指一定部门,一定地区或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投入产出状况,特别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制约,用于发展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所以,一方面要广辟教育投资来源,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浪费。

8. 系统

【答案】系统(system )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有机整体。按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分为:小系统、大系统、巨系统; 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物质系统、概念系统; 开放系统、封闭系统; 静态系统、动态系统; 等等。它可以是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个教研组、一个学校. 也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整个宇宙。为实现系统自身的稳定和功能,它需要以一定方式取得、使用、保持和传递能量、物质和信息; 也需要对其各个构成部分进行组织,使其内部组织协同有序。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育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答案】教育法规的地位主要是指教育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教育法与国家宪法和其他法律有明显而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法规与宪法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宪法的关系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是制定和规划教育法规体系的法律依据。因此,可以说宪法是教育法规的最高原则,教育法规是宪法中对教育各方面所作原则规定的具体化,是实现宪法中所确立的教育权利和义务的保障。

(2)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行政法规的关系看,教育法规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行政法规交叉的教育行政法规。因为管理教育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制定教育行政法规是国家中央行政机关进行宏观管理的方式之一。而且教育行政作为国家行政的一部分,必然要具备国家行政的一般特点。由此教育行政法规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制定与实施等方面也会具有国家行政法规的一般特点,并要受到国家行政法规基本原则的指导。

(3)教育法规与国家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从教育法规与国家其他部门法的关系看,教育法规与其他部门法的实施往往具有相互依存和支持的特点。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其他部门法规中,有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需要以教育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规定施行细则,以便其在教育领域实施; 另一方面,教育法规的实施也需要其他法律部门的支持。教育法规的法律强制力,需要援用行政法、民法或刑法中某些追究法律责任的制裁手段。

总之,教育法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缺少教育这个部门的法律,即是不完善的法律。

10.我国教育法制建设中,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进行改革,这必然要求教育法制建设给予紧密配合。就整体而言,当前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尚不完善,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有:

(1)立法方面

①教育法规体系尚不完备,特别是教育法律的制定任务还很繁重,目前需要制定的主要有教育经费法、成人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法、教育行政法等。

②教育法律实施细则出台滞后。我国《义务教育法》实施了五年零八个月后,《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才面世。《教师法实施细则》的颁布也迟于《教师法》实施之日一年零十个月。法律实施细则的制定是立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一部颁发的教育法都应该通过相宜的实施细则,去实现它的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落实。教育法规实施细则滞后出台,必然会造成有法难依,依法规范教育行为难的局面。

③教育法律本身的质量有待提高。主要是从立法技术上提高教育法律的可操作性,我国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