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集权主义理论
【答案】集权主义理论是西方的一种报刊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 ②报刊必须掌握在聪明的执政者手中; ③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严格控制信息的传播; ④报刊不能批评掌权者或者提出异议; ⑤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控制和检查。集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国家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和权威性,通讯工具作为国家的奴仆,也必须受到国家的严密控制,无条件地为国家的最终目的服务。集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马基雅弗利、霍布士、黑格尔和特雷契克。
2. 个人差异论
【答案】个人差异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的一种受众理论,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的基础之上,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理论。其核心是: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德福勒把差异归为五种: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先天享赋与后天习性的,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方面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由于受众存在差异,学者认为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两大特点,它们带有主体性行为。这种观点是对“靶子论”的有力反驳。
3. 群体意识
【答案】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②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精神上的一体化)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③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群体传播形成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作用上。
4.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有:
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5. 世界新闻报(英国)
【答案】《世界新闻报》创办于1843年,是一份星期日报纸,1969年易主澳大利亚报业主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 )。集中报道1周以来的体育新闻、黑色与黄色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冲击视觉,使得该报得到了迅速发展,发行量达到500万份,成为英国和英语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周报。2011年7月,《世界新闻报》陷入窃听丑闻,记者对被绑架小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信箱进行窃听,并私自删除了其中的部分留言,十扰了警方破案的视线,最终导致道勒没有被及时营救而遇害。《世界新闻报》的窃听行为引起公众的不满与愤怒,在各方压力之下,不得不于2011年7月停刊,默多克在英国的传媒帝国遭遇滑铁卢。《世界新闻报》的停刊引发了人们对新闻从业者伦理底线的追问,不能伤害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被再一次强调。
6. “上限效果”假说
【答案】“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 )假说由J.S. 艾蒂玛和F.G. 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与“知沟”假说相反,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7.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8. 拉扎斯菲尔德
【答案】拉扎斯菲尔德是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选举研究学者,传播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与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和霍夫兰并称为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他在社会学上最有影响的成就首推应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量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他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讲究严格的社会统计程序和操作化过程,强调精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的评价分析。他是民意测验中采纳社会调查方法的首创者,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他的一系列应用研究,推进和提高了美国和欧洲社会学经验研究的发展与质量。其著作有《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维》、《选民抉择》、《定性分析》和《应用社会学导论》等。
9. 奥尔波特公式
【答案】奥尔波特公式是指由传播学者奥尔波特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流言流通量公式,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性之乘积成正比,即:R=IX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X 证据的暖昧性)。这个公式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如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权威部门的信息发布等)不足、状况的暖昧性、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10.刻板印象、刻板成见
【答案】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二、简答题
1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从这些前提中推断,它属于哪个研究范式?
【答案】(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前提假设
①传播行为,包括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一定的动机驱动下的有目的的行为。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体或内容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一种功能性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
②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体的主导权在使用者手中。受众具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他们决定使用什么媒体和如何使用,而不是被媒体所使用。
③社会和社会心理的因素引导、过滤或影响着传播行为。人毕竟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从更大的环境来看,个人的性格、社会分类、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可使用的传播渠道都会影响受众的媒体使用行为。甚至人们的需求本身,对满足的期待也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这些既有倾向影响着我们的媒体选择与使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