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Z1702中国近代哲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知难行易
【答案】“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
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
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2. 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
【答案】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是清代人颜元的人性理论。
①在理气关系上,颜元坚持理气为一,即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
②在形、性关系上,颜元也坚持二者的合一,在此基础上,他比较强调形之重要。
③而性和气质的关系正如眼睛与其明的关系,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二者均是得自天命,并不好区分哪一个是天命之性,哪一个是气质之性。颜元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情、才都是善的,反对将性善和情、才割裂开来,将恶归于情和才。他认为性善必须通过情、才方可以实现,才有力量。
3. 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
【答案】“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一个命题,本体是指心之本体,即人的道德本质,它是人们进行道德实践的根据; 工夫是指人们保持或者恢复心之本体的具体实践过程。刘宗周强调本体和工夫的一致性,主张用工夫以复本体。黄宗羲受了刘宗周的影响,认为人只有一个心,本体和工夫是高度统一的,黄宗羲这个言论就是想说明我们道德本心所达到的境界与我们道德实践的工夫深入的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黄宗羲一方面注重在事上磨炼,反对空谈道德本体; 另一方面,他认为本体之物是道德本体的彰显程度却是离小开工夫的,这两者都强调后天实践对于道德本体形成的典型意义。
4. 四德与七情
【答案】四德与七情是指喜怒哀乐四种道德情感和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感。刘宗周认为,喜怒哀乐四气是正常流转的,没有“过”与“不及”分别与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原则相对应,喜怒哀乐分别代表仁义礼智四种道德情感; 这种道德情感并不是现实中人们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这
七种情感(七情),七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过或不及造成的,是由喜怒哀乐转化而来的,由此可见,七情是不好的情感。他认为喜怒哀乐这四德没有不好的方面,是纯粹天然的,它们无论是己发还是未发,都无法在其上面用工夫。而七情则是后天感应外物的结果,是由人为造成的,皆来自于人的欲望。道德实践可以在七情上用工夫,对其加以遏制。
5. 公羊学
【答案】“公羊学”是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说。公羊学在汉代最为昌盛,它对孔子十分推崇,把孔子看做素王,指出孔子是在借《春秋》为后世立法。公羊学多发挥《公羊传》的“微言大义”分辨夷夏之别,反复论证了“大一统”说,对三统三世说进行推演。清代中后期,公羊学再度重振。公羊学派常借经学议政事、改风俗、思人才、正学术,把研究“公羊学”同经世和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紧密结合起来。
6. 心即理(陆九渊)
【答案】“心即理”是南宋陆九渊提出的心学命题。他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认为“理”是宇宙之内,万物运行规律以及人类社会赋予的伦理; “心”是指求学问道以明理之心。从本原上看,理对于心,是天之所赋:从实践生活上看,心理关系主要通过“公”、“同”来实现合一的。他主张通过克除私欲,将心提升到理的层面上,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陆九渊心学的重心所在。
7. 性者,本始材朴
【答案】“性者,本始材朴”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哲学用语,出自《荀子·礼论》。“本始”是指原始,本初。“材朴”是指资质朴素。人的本性其本质是没有经过雕饰的,是自然的,换言之,人的本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中本无善端。非但无善端,且有恶端。虽然他认为人性本恶,但荀子认为人具有接受道德教育的聪明才力,积学既久,成为习惯,圣即可积而致也。这与注重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性善论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的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8. 无待
【答案】“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二、简答题
9.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答案】“知难行易”说是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关于知行关系的学说。
(1)提出背景
通过总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孙中山深感“知易行难”的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
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义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是中国近代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孙中山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2)具体内容
①孙中山对知、行范畴作了新的理解。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知、行范畴往往局限于对道德的体认和践履。
a. “知”是指运用科学或哲学的理性思维方法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
b. “行”是指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这就突破了中国古代知行观的狭隘性,而具有近代认识论的特点。
②孙中山将人类知行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 为不知而行之时期,这一时期以实践作为认识的起点;
b. 为行而后知之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实践而获得知识;
c. 为知而后行之时期,这一时期是科学昌明时代以“真知特识”指导实践。孙中山把知行关系概括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③“知难行易”说
孙中山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倒、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即“知难行易于证”)作为论证,说明获得理论知识比进行实践更为困难。“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a. “不知亦能行”如前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先知后,行易于知;
b. “知之惟艰”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另外,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的命题,认为“知而后行”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3)评价
①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具有当时的现实针对性,在当时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
②对于“知难”的强调,导致孙中山依据经济学分工原理而推演出“分知分行”的观点。认为科学愈昌明,人们的知与行愈分离,“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这样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实质上是将社会人分为“主知”、“主行”两个等级;
③孙中山对“知难”的过分强调,也有夸大理论作用、轻视实践意义的倾向,从而不能正确处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10.简述老子与庄子思想的差异。
【答案】同属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社会背景、生产力及经济基础等的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也是各具特点的。
(1)哲学观的不同
①老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