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作为一个人数极为庞大的精英群体,儒士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汉代儒士在政治因素、选举标准、教育因素、社会制裁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从春秋战国之士的“忠义”“君子”等特征中衍生出了正直、清节、恭谨、狂狷、佞幸、权变等人格类型,儒士的学术创作、行为处事方式都有了相应的改变。在处处面临抉择的今天,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知识分子中得以延续,因此探讨并总结影响汉代儒士人格的文化因素,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健全人格有积极意义。
本文分三个部分探讨了汉代儒士的人格问题:
第一章追溯到先秦时期儒士人格的起源。包括“儒士”这一阶层的产生,先秦时期孔孟的人格观以及春秋战国之士的人格。儒士在春秋战国时代经历了一个明显的社会转型与崛起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也在此时兴起。孔孟等先秦儒学思想家提出“君子儒”与“小人儒”的概念,阐释了“君子”“大丈夫”等完美人格,并主张通过修己立身等方式达到自我人格的塑造,为汉代儒士对于崇高人格的向往打下思想基础。而春秋战国游士的忠义与隐士的高节,又为汉代儒士追求独立人格的具体做法提供了借鉴。
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汉代儒士的六种主要人格类型,分别为正直、清节、恭谨、狂狷、佞幸、权变。汉代儒士在政治人格、学术修养、个人德行等方面都较之先秦时期有了明显的扩充,呈现跨时间、空间的稳定性。通过儒士在道德水平和行为处事上的差异,我在探讨每种人格类型的源流和特征的基础上,将他们分类成不同的人格类型并具体分析其德行。
第三章分析了影响汉代儒士人格的文化因素。首先是政治因素,人治体制的局限性迫使儒士对于如何平衡皇权与人格的独立进行抉择,不同的选择便造就了独立人格和依附人格的分化。其次是选才标准,人才与官吏的对应关系使儒士开始按中央或者社会所提倡的人才标准对自己进行改造,从而促进了不同人格类型的产生。再次是教育因素,儒家思想中的气节、仁爱、忠孝、侠义、中庸等人格通过自我励志、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等方式传承给了儒士个体。此外,儒士人格的形成也与社会风气及提倡的文化价值观息息相关,表现为一种社会制裁。
最后结语部分总结研究汉代儒士人格问题对于我们当前塑造健康人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借鉴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