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630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职能
【答案】国家职能是指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2.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日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3. 政党政治
【答案】通常意义上的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来行使国家政权的政治形式。狭义的政党政治专指政党执掌政权的活动。而广义的政党政治则是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的行使,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一种政治现象,包括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纲领而展开的所有活动的总称。
二、简答题
4.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案】(1)经济环境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社团在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发育所引起的社会分化过程。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它辐射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
①经济改革导致社会主体分化。企业开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不再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农村家庭也成了独立的经济单位。企业和农民的这种主体地位的形成,必然伴随着新的利益要求和新的权利的产生。为此,新的利益主体要寻求新的联结力一式。
②改革促使社会结构分化。改革肯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分多样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外国资本和人员参与的合资与独资企业,都是全新的社会成分。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原来的组织体系中没有既定的位置,他们就形成了新的社会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③经济改革引起了剧烈的利益分化。市场的发育打破了以往由政府决定人们利益的状况,拉大了收入差距。在个人之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在地区之间,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利益分化在组织
上的表现是形成和强化了人们的群体观念,出现了群体认同。观念的一致促使人们联合起来,为成员谋取利益。
④制度的变化。中国在法制和法治建设、党政关系、行政体制、领导制度、选举制度、监督制度、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社会的发展。
(2)政治环境的变化
①政府大幅度放权。
经济改革其实就是政府放松控制的过程,是政府向社会放权。一是政企分开,政府将经营权、人事权下放给企业,将大部分经济权力下放给社会。二是中央政府大幅度地将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无论是在干部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社会管理权方面,还是在政治决策与经济决策方面,以及在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的权力都大大增加。三是政府对公民的管理逐渐放松,公民自由活动的空间前所未有地扩大。
②政府职能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一个控制一切的全能主义政府,在1978年以后其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总的趋势是,政府不断弱化其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强化其行政管理职能。在大部分生产、经营、民事和文化、艺术和学术等领域,政府不再单纯地直接管理,而将部分职能交给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同业组织等。
上述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使得民间组织迅速兴起并成长起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得以重组。
5. 结合东亚国家政治发展的过程,如何认识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政治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由于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同,发展水平有差异,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呈现复杂的色彩。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的政治史表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首先成长起来,政治参与扩大到下层阶级; 然后,国家作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推动者的作用扩大。获得了政治权力的资产阶级有了发展经济的政治保护,因而资本主义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其在短短的时间里创造的社会财富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财富的总和。不仅如此,选举权的扩大也使工人阶级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经济上的保护。因此,在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的关系。
(2)在西方社会普遍建立起福利制度后,形成了“福利政治”的格局。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过多地损害公众的福利,否则,它就别指望执掌政府。这样,政府就背上了沉重的福利包袱,由此就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是公民的政治参与制约着经济发展。“福利政治”在西欧,尤其是北欧国家尤为明显。
(3)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政治参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能引起一些政治学家和政治家的兴趣。在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首先是以较少的政治参与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其间社会经济平等程度较低,政治稳定性较差,但经济的现代化最终换来了更高水平的政治制度化。问题的关键是,何时以及如何进行这种转换。如果一味地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切,而不适时地进行民主政治的建设,必然会带来社会矛盾的大爆发。韩国
等国的经验值得研究。
(4)在苏联的改革中,首先追求更多的政治参与以及由此而来的更多的政治形式上的平等,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政治不稳定,最终导致“参与内爆”(即社会总崩溃)。其中,最关键的教训是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首先搞“公开化”和“透明化”,开放媒体,结果使苏共彻底丧失了政权的合法性。
因此,如何处理政治参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确是“不易的抉择,,; 究竟如何抉择,政治家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政治家既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急于求成而导致制度的崩盘,也不能像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那样认为“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进行实质性的制度建设,结果可能因为问题太多而导致政治的不稳定甚至是制度的崩溃。
6. 简述传统政治管理与现代政治管理的异同。
【答案】(1)政治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行为,有自己的特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主体特征、权力特性、管理功能、管理方法和总体运行机制等因素,迄今为止的政治管理可以分为传统政治管理与现代政治管理两种基本类型。传统政治管理是与传统农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现代政治管理是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管理。当然,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都只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社会发展的小平衡性,这两种社会之间也存在着渗透性,这就使得传统政治管理与现代政治管理之间的渗透不可避免。
(2)传统政治管理的经济基础是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社会中,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重要的生产生活单元是家庭,其生产方式分散而变动缓慢,生产力水平不高。现代政治管理是以工业社会的市场经济作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现代形态,是与自然经济相对的概念。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在社会经济过程中,资源的配置和财富的分配都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来实现的,社会劳动以大生产的联合作业方式进行,人们的生活方式呈流动性和聚居性特征。
(3)从管理主体方面看,由于农业社会利益结构简单,社会分化也不那么复杂,其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也是单一性的。传统政治管理的主体一般只局限于政府机关,当时没有政党、没有以政党为依托的政治组织,没有工会等人民团体组织,所能与政府配合的也只有宗族组织或宗教组织,而且这些组织也往往与政府组织同构或合_为一,西力一中世纪的政教合一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国一体即是如此。在管理主体方面,由于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现代国家政权体系的构成非常复杂。现代政治管理主体虽然也是以政府为主,但又绝不局限于此。政党和其他一些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也在一定条件下起着政治管理主体的作用。在政党政治的政治管理主体中,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在政治管理中占据特殊地位,它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把政府作为自己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以政府名义对社会发号施令。准政府性的社会政治组织一般叫准政治管理主体,比如在当今中国,人民团体就是主要的准政治管理主体。
(4)从权力特性方面看,传统政治管理所运用的权力具有任意性和连带性。当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它就变成了任意权力。与传统政治管理权力的任意性和连带性不同,现代政治管理所运用的权力具有规范性和相对独立性。现代市场经济变幻莫测,充满了竞争与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