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统计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定义及其关系。
【答案】(1)统计检验中两类错误即错误和错误。
①错误是指当零假设成立时,拒绝零假设犯的“弃真”错误,也叫I 型错误;
②错误是指当零假设不成立时,未拒绝零假设所犯的“取伪”错误,也叫II 型错误。 (2)①
等于1。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③统计检验力。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 为统计检验力。假如真反映着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统计学中称昔误和错误相互之间的关系
不一定等于1。因为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是拒绝H 。时犯错误的概率(这不一定,所以时前提是“H 0为真”是接受H 0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H 。为假”是前提)
实差异很小时,某个检验仍能以较大的把握接受它,就说这个检验的统计检验力比较大。
2. 皮亚杰是如何用生物适应的观点解释认知发展的心理机制的?
【答案】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同化、顺应、平衡、适应是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同化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
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即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
识(本质上是用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
(2)顺应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并不是彼此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过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个智力活动中常常是包含着两个过程,只是在某些活动中可能同化占有支配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可能顺应占有支配地位。
(3)平衡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个体保持智力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在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当某种作用于儿童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智力结构相匹配时,
就会引起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其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不满足感,儿童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儿童就是在这种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中,实现了智力的发展。
(4)智力发展的具体机制
当智力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儿童遇到新的信息时,由于新信息与原有的智力结构之间存在着差异,就会出现不平衡状态,儿童会试图克服这种不平衡状态。克服不平衡状态有三种基本途径:忽略、同化、顺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力就是通过这种不断地从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
3. 表1和表2、表3和表4是针对同一问题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所获得的模拟实验研宄结果。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指出这两种实验各自属于何种设计类型,每种设计各自使用了多少被试。
(2)针对研宄问题,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统计分析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是否相同?如果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两种设计中哪一种更适宜考察本研宄的问题?请具体说明理由。
实验设计一
表1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表2 方差分析结果
实验设计二
表3 不同教学方法下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答案】(1
)实验设计一为
实验设计二为
12人。 被试间设计,被试为24人。 混合设计,其中,学生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教学方法为被试内变量。被试为
(2)根据实验设计一的结果,能得出如下结论:
①教学方法的主效应显著,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成绩显著高于讲授式;
②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③教学方法和学生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即教学方法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作用更大。
实验设计二与实验设计一的结论相同。
(3)比较说明
①比较而言,被试间设计的方案能更好地回答研究问题;
②虽然混合设计所需的被试量较少,且混合设计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能更好地控制来自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当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时,则被试内实验设计无法适用。本实验如果将教学方法作为被试内变量则会产生累积效应或练习效应,因此,包含被试内设计在内的混合设计不能回答该研宄所探讨的问题,选择被试间设计更佳。
4. 简述少年期的一般心理特点。
【答案】少年期一般指13岁左右,大概是初中阶段。表现出的一般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1)少年期心理发展存在着矛盾性。具体表现为: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