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财经大学政治学理论617马克思主义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度

【答案】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质和量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量统一体就会破裂,转化为另外的事物,在新度中形成新的质量统一体。“适度”原则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根本原则。度的上下极限称作“关节点”,又称“临界点”。在此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是指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其存在三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小彻底性。

3. 科技革命

【答案】科技革命是指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

4. 谬误

【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5. 交往形式

【答案】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人们根据交往内容和交往方式的不同,把交往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形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概念,它的产生过程是和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过程相适应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虽然也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但更多的是用交往形式这一概念。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就完全用生产关系概念代替了交往形式概念。

6. 技术社会形态

【答案】技术社会形态: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按此标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7. 个人的社会价值

【答案】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

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社会价值越大; 反之,其社会价值就越小。

8. 形而上学

【答案】“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 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9. 哲学

【答案】哲学是指一种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既包括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理解,又包括对历史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的总体理解,还包括对人本身以及人生意义的总体理解。哲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在内的理论体系。

10.意识形态

【答案】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二、简答题

11.简述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苦恼的“疑问”及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影响。

【答案】马克思在《莱恩报》时期最苦恼的就是形而上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该问题对其思想发展历程的影响如下:

(1)辩证唯心主义

早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他认为只要有一套正确的理论就能使得人类向前发展。马克思在这时期在哲学上的基本倾向属于辩证唯心主义。

(2)转向社会主义

《莱茵报》同官方以及其他报刊的论战是推动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也是推动他研究法国社会主义的原因。

(3)批判形而上学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进一步强调了哲学对时代、对人民的依赖性。在《第179号“科

隆日报”社论》中,他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现实割裂开来的错误观点,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尽管这时马克思仍然把哲学看成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但是注重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哲学不能脱离时代、脱离人民,预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对形而上学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和动摇,而且马克思这时期哲学思想的进展还导致他与以布。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

(4)转向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的思想己发生变化。他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问题。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是从理性原则出发,力图用“普遍理性”战胜私人利益,但是现实社会生活却总是私人利益占了上风。宣传“普遍理性”的《莱菌报》被查封使马克思认识到个人的实践生活才是历史的本源,形而上学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发展。这时期马克思完成了他同形而上学真正的决裂,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变,并第一次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

12.如何看待社会发展中个人的作用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活动的主体,但并不因此抹杀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正确地处理历史活动中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科学地理解普通个人、历史人物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个人及其历史作用的一般原理

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不否认个人的历史作用,强调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主要表现在:

a. 个人的存在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制约;

b. 社会规定了不同个人有着不同社会关系的差异性;

c. 个人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由于制约个人活动的社会关系不同,个人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也各不相同。

③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活动受制约的情况是不同的。

(2)普通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普通个人是指在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不大或不显著的个人。唯物史观客观地评价了普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石出性作用。

①普通个人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虽然是历史上的无名英雄,但没有他们的基础性的活动,任何伟大的历史事业、任何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②普通个人为历史输送杰出人物,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3)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指历史上在社会发展中产生重大影响并留下个人意志的印记的人物。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等。他们的作用表现在:

①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