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可信性效果

【答案】可信性效果是著名传播学者霍夫兰在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实证后提出的概念。可信性效果意在说明: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这一概念说明,对传播者而言,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2. 刻板印象、刻板成见

【答案】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3.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4. “电子乌托邦”

【答案】“电子乌托邦”(teletopia )思想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卞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种观点是片面,对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社会影响的性质都不能简单地做出结论。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一种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条件,而且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其中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

5. 有限效果论

【答案】有限效果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这一效果理论是对早期“枪弹

论”的一种否定,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不是应声而倒的靶了。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大受影响。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惟一因素。大众媒介透过舆论领袖等许多中介,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发挥作用,因而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的。弱效果论在纠正机械的“枪弹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又在某种意义上低估了传播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6. 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

【答案】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又称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兴渐进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力一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能够理解其意义以及独立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媒介教育还力图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使受众了解小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 ②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 ③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二、简答题

7. 洛威里和德弗勒提出大众传播研究的14座里程碑,请你说出其中的三个。

【答案】从实用主义目的出发的美国的经验学派,其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传播效果问题。在这个领域,经验学派的成果积累可以说是很丰富的。美国学者洛威里和德弗勒曾经归纳了传播效果研究的14座里程碑,其中有:

(1)1940年的“伊里调查”。这项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是经验性研究的一个典范。小仅如此,该调查还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对后来的传播效果研究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2)50年代至60年代施拉姆等人关于电视对儿童生活影响的研究,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对少年儿童的电视接触行为进行了详细调查,揭示了电视在儿童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化过程中的功能、影响和效果。

(3)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美国国会拨款实施的关于电视与社会行为的大型研究,该研究的结果以《军医署长报告》发表。整个报告共分6卷,包括《电视内容及其控制》、《电视与社会学习》、《电视与青少年的侵害行为》、《口常生活中的电视》、《电视的效果》、《电视与成长》。这是关于电视的社会化功能及其正负效果的一次较全面的研究。

8.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答案】(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定性研究的结果回答“为什么”“如何”“可能的答

案有哪些”这样的研究间题。定性研究的特点包括: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 信息更真实、生动、详尽,尤其是人们主观性的信息; 可以发现和界定未知或模糊的问题和现象。(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定量研究能回答“多少”“比例”“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等形式的问题。定量研究一定要在获得了确切的规律性的东西后,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量表、问卷和实验程序等,要么对某个人群进行测查,从样本向总体推论,要么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把经过实验证实的有效干预措施向更大的范围推论。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9. 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述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答案】(1)国际传播是一种古已有之的传播活动,自人类历史上出现国家以后就己存在。从古至今,国家元首的互访、外交家的斡旋与游说,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交流、谈判与协商等等,都属于国际传播的范畴。在近现代大众传播出现以前,从事国际传播的人主要是职业的政治家、外交家、从事跨国贸易的商人等社会精英人物,普通民众除极其偶然的机会以外,一般而言与国际传播无缘。

(2)自工业革命发生和大众传播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铁路、航运、航空事业的发展,使各国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和频繁,通讯社、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使国际传播与各国的普通民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

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3)在历史上,国际传播一直是国家进行外交决策和实施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和手段,但在大众传媒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外交决策的形成和实施己不能单纯地依靠少数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而需要广泛动员本国和外国公众舆论的支持。第_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公众外交”一词,说明公众舆论对国际问题和外交问题的重大影响。

10.解释学派的定义、研究兴趣及研究方法。

【答案】(1)解释学派的定义

解释学派是指传播学的一个研究学派,它注重探讨每一个受众个体给予被接受的讯息的独特意义,强调传播讯息对于个人的主观意义。

解释的范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关注于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理解世界,关注于在主观经验的层次上理解世界的基本性质。它在个体意识和主观性的领域范围内寻求解释,在与行为的观察者相对的参与者的关联框架的范围内寻求解释。

(2)解释学派的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