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财经新闻媒体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家经济以加速度的方式融人世界经济大潮中。经济生活的活跃,使得社会对于国内国际经济信息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媒体审时度势,财经新闻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
(1)财经新闻媒体的大量出现
2001年称为中国财经媒体年,在这一年的媒体报道中以经济、财经信息为传播主题的占了大多数。从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各报业集团开始大量创刊发行专业类财经报纸,改变了以往仅依靠综合类口报财经版进行财经新闻报道的状况,形成了一批新兴的专业财经报纸和杂志,其中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和《财经》为典型代表。同时,区域性的财经类报纸也大量出现,与全国性财经报纸瓜分本地市场。电视方面,2002年央视二套将频道宗旨定为“经济、生活、服务”,对经济栏目进行改版,开始朝着经济频道方向发展; 2004年10月20日,二套全面改版。全新的经济综合频道(CCTV-2), 强调“大经济”概念,多角度、全方位、多形式地满足社会不同经济实体的经济资讯需求。紧随其后各省级卫视、地方台也因势利导,涌现出一大批经济、财经频道和栏目。
(2)财经新闻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的财经新闻长期以来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注重宣传导向作用。入世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媒体环境、受众环境的变化,为财经新闻,特别是财经报纸的市场化带来了契机。我国财经报纸的市场化最初始于1989年创刊的《中国工商时报》,它被喻为“财经媒体的黄埔军校”,但由于当时并不具备财经报纸市场化生存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所以报纸没有得以发展壮大。2001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周刊)创刊,它依托于南方报业集团,创办之初提出“新闻创造价值”的口号,希望“与加入WTO 的中国一起成长”,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见证者。2001年4月6日《经济观察报》随后创刊,倡导理性及社会责任的宗旨,与《中国经营报》(1985年创刊2001年转型成功)及《21世纪经济报道》一起成为财经类专业报纸发展之初最受关注的三大报纸。市场需求之下,单纯的财经新闻消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过去的动态新闻开始转向讨论式报道,并向调研分析式新闻方向发展。新闻机构不仅提供单纯的即时财经资讯,同时利用媒体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提供财经分析和解释性的财经新闻深度报道。
(3)鲜明、准确的受众定位
这一时期的财经媒体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它们不再以广泛大众为日标受众,而是有鲜明、准确的受众定位。《第一财经日报》将其读者分为核心读者和辅助读者; 《每日经济新闻》将其读者定为20-45岁的男性企业人,中等收入以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读者群的界定,有利于报纸更好更准确地为读者提供财经新闻。电视、广播媒体也进行了同一性质不同形式的受众划分。按不同
的时段编排节目,灵活运用新闻报道、深度分析、专家对话等形式对经济生活中的各类资讯及问题进行指向性地新闻传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生活》栏目放在晚饭前后的时间段,针对市民层次的观众进行栏目内容的设置; 而《对话》节目时间为每周五晚10点,针对企业人士,采访各路精英,探讨时下社会、经济走向。即时财经新闻也分为时段播出,早间栏目《第一时间》、午间栏目《全球资讯榜》和晚间龙头栏目《经济半小时》、《经济信息联播》,完成了经济新闻从零散的信息到专门的栏目的改革,致力发展专业的经济频道。
(4)由周报向日报发展
经济信息的瞬息万变和经济生活的丰富,要求财经类新闻报道准确及时。电视、广播加大了财经新闻在整体新闻报道中的比重,综合性报纸也有步骤地扩大其经济版版面。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是财经类周报向日报发展。2003年成功运营两年的《21世纪经济报道》改版,由周报改为一周两期,发展成为首份大批打入香港市场的大陆报纸。2004年11月15日由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北京青年报联合创办的《第一财经日报》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份专业财经类日报,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份跨地区跨媒体运作的财经报纸,它创刊的口号是做“中国的华尔街日报”。2006年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再度改版为一周三期,逢周一、三、五出版,加速其日报化的进程。在周报向日报过渡的过程中,由于财经类新闻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财经类日报采编周期缩短,面临经济新闻准确性、新闻内容和质量的问题。
(5)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国际化和视角的国际化
国际大媒体集团在财经新闻方面的加入促进了我国财经新闻的发展。我国财经新闻报道改变了传统的单纯聚焦国内的模式,开始向国际化的新闻报道方向发展。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国际化和视角的国际化,内容的国际化是兼顾国际国内的重大经济事件及动向,视角的国际化是指在报道国内新闻时将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分析,而报道国际新闻时思考对国内的影响。
2. 分析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这三个传媒组织在目标上的差异。
【答案】组织制度决定组织目标。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三家传媒组织的目标因其组织制度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
(1)三家传媒组织的组织制度
①ccTV 是国有制传媒组织。其传媒资产归国家所有; 运作方针由国家制定,负责人由国家任命; 运作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 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现今,中央电视台的资金大部分源于广告收入。
②1927年,BBC 从私有商营性质转变为公共所有制。其传媒资产归全社会所有,它通过国家立法而建立,受国家法律保护,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其领导机构由各民间团体代表所组成的委员会任命形成,经费来源主要或全部为受众缴纳的收听收视费。
③英国《太阳报》是私营商业型体制。它是传媒巨鳄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一份日报。传媒资产来源于个人,广告是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
(2)CCTV , BBC 与英国《太阳报》组织目标上的差异
①CCTV 的定位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以它将追求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作为自己的
目标。但由于其为国家所有,因此,社会效益应该放在首位。在传播风格上,CCTV 总体严肃,庄重; 内容上和党、国家方针政策基本保持一致。同时,CCTV 在组织结构与管理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以增加其经济效益。
②BBC 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它的主要目标在于为公共利益服务,强调对公众负责。BBC 属于非营利媒介,节目类型不仅要满足主流社会群体,同时也要满足其他社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要,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因此,BBC 的节目风格也同样庄重与严肃。公共型媒介组织肩负社会责任,承担传承教育与文化的使命。
③英国《太阳报》作为私营性报纸,以赢利为目标,广告是赚钱的主要手段。因此,其报道与经营反映出特有的市场特点与利益原则。
3. 简述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答案】(1)随时处于角色之中。邵飘萍是一个时刻都处于角色之中的记者,“新闻鼻”、“新闻脑”时刻都在紧张工作。他总是善于随时利用自己生活中日常接触到的人和事,发现新闻,抓住线索,采访到独家新闻。
(2)广泛交游,不惜小费。邵飘萍风流惆倪,善言辞,重交情,讲排场,在广泛交际中完成采访任务。
(3)千方百计,随机应变。
(4)掌握心理,把握战机。邵飘萍善于将心理学运用于采访活动之中,掌握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把握采访时机,使别人看来不可想象的采访活动获得成功。
4. 国家针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出台的政策法规有哪些? 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互联网新闻传播管理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
(1)2000年下半年,有关部门陆续颁布了多项与互联网有关的法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2000年11月7日信息产业部制定的《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的发布,这是国内涉及网络新闻传播最直接的法规,明确指出对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尤其民营商业网站采取的是许可制。网络媒体也不得刊载以下内容:
①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②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③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④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
⑤宣扬邪教、迷信的;
⑥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⑦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⑧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⑨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⑩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