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论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

【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5月一1969年4月)

①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制造舆论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陈伯达炮制的臭名昭著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宣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从这天起,《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进行点火鼓动宣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除及时播发《人民日报》许多重要文章外,还制作专题节目,集中宣传“文化大革命”。

②大兴狂热的个人崇拜宣传

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狂热宣传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介宣传内容中的一大“特色”。 1961年5月1日,《解放军报》开始每天在报眼位置选登毛泽东语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报刊一律效法《解放军报》,每天在报眼位置刊登毛泽东语录。报刊文章中引用的毛泽东语录,一律用黑体字编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其他广播电台开办《毛主席语录》节目。电台播音的开始曲改为《东方红》。北京电视台在节目开始之前播出毛泽东卞席像和语录。

③造反派在新闻界的“夺权”

1967年1月3日和4日,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先后被造反派接管,上海电台、电视台也相继被接管,这是全国新闻界“公开”“夺权”的开端,拉开了所谓“一月风暴”的序幕。196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电台问题的通知》,决定对全国地方电台实行军事管制,一律停止自办节目,全天转播中央电台的节目。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不仅在内容上受到严格控制,而且纷纷被造反派“夺权”。同时,一大批新闻工作者受到残酷迫害,邓拓、孟秋江、金仲华、范长江、潘梓年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先后被迫害致死。

(2)“文化大革命”中期(1969年4月一1973年8月)

①“大批判”和“假典型”

九大以后,按照九大规定的“斗、批、改”任务,新闻媒介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力批判“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许多干部、学者被点名批斗。任意栽赃、罗织罪名的“大批判”文章泛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媒介宣传的又一大特色。

在“大批判”的同时,各种“典型”也在新闻媒介上纷纷涌现。这些“典型”,是“左”倾错

误的产物,或夸大渲染,或以偏概全,或纯属捏造。

②围绕批判极左思潮的舆论斗争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2年,在批判林彪的过程中,周恩来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并开始过问《人民日报》的工作。在周恩来的部署下,报刊发表了一系列批判“极左”思潮的社论和文章,论述了革命与生产、政治与业务的关系,阐述了干部、知识分子的落实政策问题,批判了无政府主义。

(3)“文化大革命”后期(1973年8月一1976年10月)

①“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影射宣传和典型宣传

以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为首的“四人帮”利用手中的权力,进一步操纵新闻媒介为他们篡党夺权服务。江青、王洪文等提出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得到毛泽东批准。1973年9月,“四人帮”组织的“批林批孔”文章开始在全国的报刊上出现。这类文章一方面采取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借题发挥、牵强附会的方法诽谤攻击周恩来; 另一方面,又极力美化、吹捧吕后、武则天,为江青当女皇大造舆论,以达到由“四人帮”“组阁”的阴谋。

与此同时,“四人帮”还以所谓“反复辟”、“反回潮”、“反潮流”为口号,“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在新闻媒介上大肆宣传。塑造出了“白卷英雄”张铁生等一系列“典型”。

②围绕“全面整顿”的舆论斗争

四届人大后,邓小平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在一批重新恢复工作的老同志的协助下,果断地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开始了对各个方面的整顿工作。邓小平抓住当时的有利时机,对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很快取得明显成绩。新闻媒介也积极配合整顿,突出报道了邓小平有关整顿的讲话精神和经济形势明显好转的情况。1975年7月,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学艺术政策的谈话,强调要调整党的文艺政策,活跃文艺创作,并批准出版了一些著作和刊物,冰封了8年的文艺界开始解冻和复苏。

③“四五”运动前后的舆论斗争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四人帮”极力压制,破坏新闻界对人民悼念周恩来活动的报道。新闻工作者不顾“四人帮”的禁令,千方百计以各种手段记录和报道人们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视台应香港地区和美国、日本等国电视机构的要求,冲破层层阻力,于1月12日、15日和16日晚通过通讯卫星向世界播发了周恩来丧事活动的3条彩色电视纪录片,共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电视机构接收。

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中央派部队控制了所有中央新闻机构,夺回了被“四人帮”长期操纵的舆论阵地。10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首都百万军民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集会,中央电台、北京电视台转播了大会实况。经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还通过三大洋上空的通讯卫星向全世界播放了首都军民庆祝粉碎“四人帮”的电视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机构收录。25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发表社论:《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四人帮”被粉碎了,中国的新闻事业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磨难后,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 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的中央级传媒有哪些? 简要说明。

【答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利用其统治权力,扩展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全国性国民党新闻事业网络。这个网络中的中央级传媒包括《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

(1)《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于1927年3月22日在汉口创刊,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余兼任社长,陈启修(陈豹隐)任总编辑,中文版和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在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该报初期曾为国民革命作积极宣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还发表过反对蒋介石和南京政权的文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立场骤变,反共拥蒋。

(2)中央通讯社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1932年5月,国民党中央任命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它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订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3)中央广播电台

中央广播电台于1928年8月1日开始在南京播音,全称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广播无线电台’夕,呼号为XKM ,发射功率500瓦。1932年11月建成新台,呼号改为XGOA ,发射功率扩至75千瓦,为亚洲之冠。此外,还在几个大城市创办了直属国民党中央(由中宣部管理)的报纸,如北平的《华北日报》、汉口的《武汉日报》、天津的《天津民国日报》、西安的《西京日报》、济南的《民国日报》、英文《北平导报》等。

3. 《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 有何意义?

【答案】《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n 日在汉口创刊。每日对开一张。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报纸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热烈的欢迎,很快行销全国,甚至国外。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华日报》开始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王明任董事长,不久改为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华岗,总经理熊瑾盯。

(1)《新华日报》自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在重庆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新华日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

①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

②《新华日报》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过些时候就写一些社论、短评、消息和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