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真理标准的讨论和改革开放的舆论准备。

【答案】新闻媒介积极发挥其宣传、组织特别是舆论先行的作用,为即将兴起的改革开放进行舆论准备。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深的是新闻媒介从批判“两个凡是”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过程

进入1978年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介发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理论上批判“两个凡是”的观点。5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文章明确指出,任何理论包括毛泽东思想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理论自身也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两种截然相对的强烈反响。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热烈赞扬这篇文章,而坚持“两个凡是”的人则强烈反对,新闻媒体则为此展开了广泛的争论,使之成为一次广泛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长期禁锢,打破了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的沉重枷锁,为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以及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完成了思想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

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助于全党、全国人民肃清极“左”思想,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③在这场讨论中广大的新闻工作者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坚持真理的立场,显示了他们的理论追求和知识水准,改善了新闻界自身的形象,重塑了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 简述新中国成立以后对私营新闻机构的改造。

【答案】建国后不久,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机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建国之初,党和政府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积极扶助私营新闻机构。1949年11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报说:“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至于私营广播电台,其播出节目则须经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对于私营新闻机构出现错误的或失实的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予以适当的批评。对于反对

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的私营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2)在北平,《世界日报》因刊登国民党中央社的广播新闻被北平市军管会查封与接管。在上海,美商主办的英文《大美晚报》因造谣惑众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和报馆内工人的反对,于1949年6月下旬自动终刊; 英商主办的英文《字林西报》因采用西方通讯社的电讯而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警告,于1951年3月31日自行终刊。与《大美晚报》、《字林西报》相反,美商主办的英文《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同情立场,为中国人民所敬重,1953年6月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停刊。该报主编约翰·威廉·鲍威尔夫妇返美后,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端陷害,中国人民还为此发起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向这位坚持正义、坚持真理的美国新闻工作者予以道义上的支持。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私营新闻机构自身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首先是在业务上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缺乏思想性和群众性,还像在旧社会时登载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出现“歪曲党的政策”的报道; 其次是社会信任度远远不及公营新闻机构,采访新闻、获取广告都十分困难,内部工作人员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因此,私营新闻机构虽能在新中国生存,但生存空间极为狭窄,自行停办者越来越多。

根据这一新出现的情况,党和政府开始采取合并改组等新措施,并通过公私合营这一形式对私营新闻机构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即在经济上除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以扶持报纸发展。《大公报》是第一家走上公私合营道路的私营报纸,1950年7月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在报社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大公报》公私合营后,根据当时新闻总署的指示,既不正式对外宣布,也不故意否认。接着,《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至1953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行了公私合营。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4)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在上海,建国后经过登记、清理而允许继续播音的私营电台有22座,其中6座因违反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法令于1951年被勒令停业。1952年,尚在播音的16座电台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同年10月被合并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广播电台。1953年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收购了上海联合电台私方代表自愿转让的私方财产,并将上海联合广播电台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3. 简述“大跃进”宣传报道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答案】对于迫切盼望改变国家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大跃进”无疑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但是,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不尊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使人民群众的辛勤劳作陷于盲动,口号和指标越来越离谱,甚至造成浮夸成风。宣传报道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1)基本特征

①声势大

工农业生产的指标与成就、各行各业的新记录与新成果,是“大跃进”宣传报道的内容。从兴修水利、大炼钢铁到耕种收割、造林绿化,都经过大规模宣传报道。出现新成绩,叫做放“卫星”。全国各地竞相放“卫星”,热闹非凡。有关的宣传报道,具有全国性、集中性和连续性,所以声势大。各类新闻媒介及时反映举国上下、城乡各地、各行各业的跃进活动; 所有新闻媒体,从报纸、广播到油印小报、黑板报,甚至街口、田头的大喇叭,都讲跃进; “卫星”和典型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形成一阵又一阵的舆论热潮。在报纸版面和广播节目的技术处理上,也着眼于强化宣传效果。

②变化快

当时宣称我国正处于“一天等于20年”的时代,“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报上的社论要人们相信“当大家都想快、要快、力争快的时候,事情的进展果然就快了。”各地不断报道农业生产放“卫星”,记录不断改写,常常翻新,有的连报头位置也不固定,今天在上面,明天却搬到下面去了。

③调子高

在1958年初,同提出“大跃进”相伴的是报道反浪费、反保守。到下半年,报道放“卫星”的同时,大力宣传“共产主义精神在全国蓬勃发展”,渲染思想的威力,《人民日报》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标题,其社论中甚至写道:“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并由社会主义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已经不是很遥远的事情了。”

(2)存在的问题

“大跃进”的宣传报道就整体而言存在很多问题,脱离了客观实际和违背了新闻规律。许多报道(包括一些新闻图片)存在严重的浮夸和失实,有的纯属虚构。宣传报道过的“卫星”中,不少是夸大的,也有的属子虚乌有。报纸言论不是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引出科学的结论,而是主观、武断,甚至命令式地指挥人民群众,并且动辄以保守、条件论、观潮派之类的帽子相加。所以,群众反映:新闻媒介是“一手高指标,一手右倾帽”。报纸上还采用了一些不符合自身功能与职责的做法,如发表“进度表”、介绍技术措施等。前者起着下战表式的逼迫作用,后者取代了技术刊物的功能。

4. 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反抗情况。

【答案】(1)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之后,表面上赞成共和,暗地里却用极其狡猾的手段实行专政,用尽各种方法试图控制报界,使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局面戛然终止。

①创办御用报纸,收买报纸、报人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世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在广州主要有接办的《时敏报》,在长沙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民新报》等。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上海的((神州日报》。

②迫害摧残革命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