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碑刻作为以石头为载体的特殊文献,是了解和研究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实物
依据,为研究史学、经学、文字学、文学、书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北宋时期,碑刻考据学作为金石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迅
速崛起,正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研究石刻文字的
专著——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随之,南宋有洪适的《隶
释》、《隶续》,陈思的《宝刻丛编》,王象之的《舆地碑记目》等。清代,金石学
大盛,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王昶的《金
石萃编》、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都成为清代金石学上的巨著。而与
两宋和清代相较,元明两代,成就较微。石刻方面,较为著名的有元潘昂霄的《金
石例》、明陶宗仪的《古刻丛钞》、都穆的《金薤琳琅》,赵崡的《石墨镌华》等。
陶宗仪《古刻丛钞》虽作于元潘昂霄《金石例》之后,但《金石例》侧重于碑文
文体、写法等的研究,而明都穆《金薤琳琅》,赵崡《石墨镌华》作于《古刻丛钞》
之后,皆模仿宋朝金石著作的体例,并无多大创新。因此,元明时期,在金石学
成就上,陶宗仪《古刻丛钞》的地位与意义也就非同一般了。
该书作为碑刻集录,在金石成就衰微的元明时期具有重要意义,上承金石学
开创期——北宋,下启金石学大盛期清代。宋朝时期的石刻著作,大都为目录和
跋尾,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为系年之作;王象之《舆地碑记目》、
陈思《宝刻丛编》,为系地之作;《宝刻类编》为按人物分类之作;洪适《隶释》、
《隶续》,则俱录石刻全文。作为承上启下的碑刻集录,《古刻丛钞》仿洪适的《隶
释》, 笔录碑刻全文。全书收录西汉至南宋碑刻六十九种,年月无考者五种,共
七十四种。作者随得随录,种类繁多。此书所载诸碑,后世极少流传,因此相对
于只录碑目和跋尾的其它金石学著作(如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
王象之《舆地碑记目》等),其保存碑刻文献的贡献斐然。但相较于其它石刻著作,
《古刻丛钞》只是集录了碑刻全文而已,无序跋注释,因此不利于后人提取信息
和阅读研究。且集录的碑刻无顺序、类别可言,不像上述石刻著作,或按年代排
序,或按地域排序,或按人物分类,乃是作者随得随抄。因此,对此书的整理便
成为研究该书的前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古刻丛钞》整理为主要目的,进
行校勘、标点、断句、笺注,在整理的过程中兼及初步的学术探索,力图能够为
学者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扎实的资料基础。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II
第一章 绪论。本章就《古刻丛钞》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内容
进行了较为详实的介绍。
第二章 《古刻丛钞》概况。本章将从作者生平及著述情况、版本、内容三个
方面进行论述。尤其是对《古刻丛钞》的版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与说明
第三章 《古刻丛钞》整理。本章将《古刻丛钞》所录碑刻按类别和时代先后
重新排列并录入原文,进行标点、注释。
结语。重申《古刻丛钞》研究价值及意义,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两方面问题:
一是校勘功力不足;二是史实考证不充分。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所应注意和深入
补充的部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