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大学文学院634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调

【答案】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_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3. 叙事模式

【答案】叙事模式是指在叙事作品中用于创造出一个故事传达者(即叙述者)形象的一套技巧和文字手段。L. 多莱泽尔根据:“第一,故事是由第二人称还是由第一人称叙述,第二,叙述者是否是行动的人物,第三,叙述者的主观态度以及对人对事的评价、评论是表达出来还是含而不露”这三条标准,划分出六种叙事模式。这六种叙事模式分别为第三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三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客观叙事模式,第一人称评述叙事模式,第一人称主观叙事模式。

4.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

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5. 体裁

【答案】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样式或种类。文学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时,山于运用语言、安排结构、塑造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效能而形成不同的体裁。每一文学体裁亦可按内容或形式再加以区分,如诗歌体裁还可分为叙事诗、戏剧诗和抒情诗(包括挽歌、颂歌、商籁体等)。在西方,体裁的区分起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把诗(即文学艺术)的表现分为两种:描述与摹仿。运用语句、意象等手段描述人物行为或事件称作叙事诗,如史诗; 通过塑造角色摹仿人物、重演事件的为戏剧诗。

6.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案】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应当从“话语虚构”与“社会生活事件过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叙事的特征:

(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键。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8. 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对这句话的理解席勒“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句话是说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即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

实现,即人完全是人。

在这句话中,席勒阐发了他关于游戏说的两个观点:

①“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席勒在康德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在席勒看来,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审美的游戏,是对动物性游戏的提升,它根本上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游戏作为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

②自由是审美与游戏的根本特征

游戏可以调和人身上自然与理性的矛盾,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席勒认为,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自由。而人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是自由的。基于以上观点,他认为审美与游戏是相通的。这也正是在审美摆脱任何外在目的,而以自身为目的,心灵各种内力达到和谐因而是自由的这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的原因。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懒散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2)席勒“游戏说”的贡献与不足

席勒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且敏锐地揭示审美活动与人自由本质之间的内在关系。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深层的联系。

然而,席勒“游戏说”忽视了对动物相认的游戏转化过程的机制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在他看来,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9. 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时距也可称为叙述的步速,是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相互比较对照所形成的时间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

(1)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

(2)变慢,是指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10.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答案】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考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角度的转换对阅读的意义在于: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近或拉远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1)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换的意义:超越全知全能,弥补了其可靠性上的不足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然而叙述者的过于自由往往导致接受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受到限制。因此现代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