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624文学综合之文学理论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原型

【答案】原型是文艺创作术语,它是指神话、宗教、梦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潜意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 荣格创立的一种文艺创作理论。这种意象可以是描述性的细节、剧情模式,或角色典型,它能唤起观众或读者潜意识中的原始经验,使其产生深刻、强烈、非理性的情绪反应。

2. 模仿说

【答案】模仿说是古希腊学者对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朴素表达与概括,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其形成与演变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柏拉图使之初具理论体系,直至亚里士多德方成为完整的学说理论,成为美学和文学理论的核心用语。模仿说不仅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对于两千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3. 情感把握

【答案】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4. 即兴

【答案】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的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即一种灵感来临时若有报思、若有所悟的状态。即兴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诱发的媒介,外物或者书本或者别人的言语等等。如我国古代即兴而成的望月思乡诗很多,月亮就是即兴的媒介。二是即兴看似很偶然,其中又有必然性,看似天赐,更多的是人工。因为灵感的来临看似一刹那之间的事情,但是之前必须有大量的积累与沉淀才有可能出现,等到时机来临,受外在媒介的刺激,才会有所感想,有所领悟,此时才有灵感出现,才有即兴的佳作。

5. 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

【答案】狭义的文本与广义的文本是现代美学对文本的分类。狭义文本专指纯粹语言研究中大于句子的语言组合体,在中文中也被译为话语。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招牌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文本和段落的区别在于,文本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自足的系统。广义文本是指任何在时间或空间中存在的能组织体,如乐曲文本、舞蹈文本等。它是一个单独表意系统实现的独一无二的文本; 表现某一系统或代码的非独特的文本类别,如电影文本、诗歌文本等; 为各种表意活动和能指生产活动提供原初条件的本体论意义的文本。

6. 夸示性消费

【答案】夸示性消费是指一些文学消费者买来文学书籍后并不打算或并未进入阅读,而只是为了收藏、摆设或炫耀的消费现象。夸示性消费,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没有对艺术的内在审美需要,尽管他们从未打算去阅读那些文艺作品,甚至对所收藏的艺术经典名著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但为了装点门面、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既富且贵,因而喜欢购买和引人注目地摆设一些豪华精美的文学经典名著,以营造一种有教养的文化环境。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 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无内在关联?

【答案】(1)陌生化效果的含义

布莱希特在分析中国戏剧的表演艺术时,使用了“陌生化”效果这一说法。史诗体戏剧中的“陌生化”技巧,是一个与“戏剧体戏剧”中的“共鸣”技巧相对应的概念。布莱希特认为,对一个事件或人物进行陌生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把事件和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

布莱希特以李尔王由于他的女儿们对其忘恩负义而产生愤怒为例作了说明。采用共鸣技巧表演的演员,能够表演出这种愤怒,并能使观众把愤怒看做人世间自然的事情,观众与李尔王完全融合在一起,观众自己掉到愤怒的情绪里去了。而采用陌生化技巧的演员则刚好相反,演员表演的李尔王的愤怒可能使观众感到惊讶,演员可以不表现李尔王的愤怒而去表现其他反应。这样,李尔王的立场将被陌生化。

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一文中,布莱希特将中国戏剧作为运用陌生化效果的典范加以阐述。“史诗戏剧”陌生化效果的内涵,就是强调戏剧表演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主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出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2)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有内在关联

①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的含义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变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为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

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机械性,就需要采用“奇特化手法”,创造新形式,使人们的感知从自动性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到原初体验的准确观察与感知状态。

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过程,就是事物的“陌生化”,就是使事物复杂化的手法,就是设法增加感受的难度,从而延长感受的时间,同时,艺术的创作过程和鉴赏过程也就成了“加密”和“解密”的过程。这就导致了诗歌也即文学并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至变形、异化。

②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的关系

布莱希特所说的陌生化效果与什克洛夫斯基的“奇特化手法”都是要求艺术创作中要有独特性和反常规性,前者是就戏剧这种文学形式而言,后者以论诗歌为主从而引申到所有的文学创作。前者针对戏剧表演而言,后者更注重文学语言的革新。

8. 如何理解文学活动及其意义?

【答案】(1)文学活动的意义

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它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和一定的美学意义。人类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其实讲的是人与对象的关系,这种人与对象的关系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它能引起人的自觉能动的、含目的性的文学创造,让人的本质力量充分地得到体现。

换言之,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生产活动还是精神创作活动,都是人意志的表现,从精神创作活动方面来看,文学活动也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并因此而呈现一定的美学意义,具体表现在: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关系;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

③人可以通过“自然的人化”使得自然成为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④通过文学创作和欣赏,人的本质力量可以让“人化的自然”尽情展现出来。

总之,文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的。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9. 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 举例说明之。

【答案】文学形象的特征主要有: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鲁迅笔下的阿Q 形象原型据说是来自于他家原来的长工阿桂。阿桂有着贫雇农的生活特点,靠给人打短工过活。但是读者很明显地看到在阿Q 身上有着更多的国民性的特点。鲁迅先生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已经对他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注入到阿Q 身上,使他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上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