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922中国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评述以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答案】(1)梁实秋反对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文学
梁实秋主张把古今文学放到一个平面上考察评判,他认为文学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两个主要类别或倾向,一是古典,一是浪漫。他说的“古典”,是指健康的、均衡的,受理性节制; “浪漫”即病态的、偏激的,逾越常规的。
在这个标准下,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非常态”的:
①他认为“五四”新文学极端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追求外来的新颖奇异,造成无标准的混乱,虽一时热闹,却没有根基;
②他指责“五四”文学过于推崇感情,到处弥漫抒情主义,他甚至用“号陶”一词来描写新文学中情感流溢的状况。
(2)朱自清的从“为人生”到“为人民”的文学创作观
“五四”时期,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将之一,受到“为人生”文学思想的影响。他认定把文学当消遣和游戏的时代己经过去。30年代,《论语》《人间世》等刊物提倡幽默小品,他极力反对,时时不忘“文艺有社会的使命”。到了抗战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认定文学是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 二是从鼓吹“民众文学”转到提倡“大众化”文学上去。
(3)沈从文把文学看成是对“人”的解释
沈从文通过对各种“人生形态”的表现来扩大自我,对抗和逃避他所不愿合作的现实。“乡下人”的自卑情结使他对现代城市文明有本能的反感,他期望以文学的幻想与创作给精神的荒原带来某些春天的活气。比起同时代多数作家,沈从文是更耽于幻想,也趋于古典。
总之,梁实秋、朱自清、沈从文虽同为自由主义作家的代表,却拥有各自的文艺观并在其文艺观的指导下努力进行创作实践。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朱自清的《背影》,沈从文的《边城》都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文艺观。
2. 简析新感觉派小说的整体特点。
【答案】新感觉派是指1930年代出现在上海的一个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穆时英、施蛰存、刘呐鸥,他们大多在《文艺工场》《现代》上发表作品。这是一个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的新的小说流派,其小说的整体特点表现为:
(1)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与病态,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明的产物,其成员对都市“文明病”和五光十色的人生世态有着深切的感受。如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多写大都市病态和糜烂; 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等写出了都市的战栗和肉的沉醉,展览了“十里洋场”
的畸形“风景”
(2)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如穆时英早期的短篇集《南北极》,写到阶级对立又宣泄破坏占有一切的情绪,具有流氓无产者气味。此后转向感觉主义、印象主义方法,创作出表现爱情和死亡的《公墓》; 施蛰存写城镇中青年女性性苦闷的《春阳》《雾》,折射着性爱意识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明的冲突。其后的《小珍集》用心理分析方法写社会现实生活的怪现状,则有回归现实主义的趋向。
(3)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倾向于对二重人格的表现
新感觉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对人的“精神内心”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并且醉心于表现二重人格,有某种悲观绝望、颓废色情的倾向。
施蛰存早年的短篇集《上元灯》中的小说,颇有诗的意味,但并小采用现代主义方法。《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等短篇集,运用弗洛伊德学说,转向较为典型的心理分析,《将军底头》《魔道》等篇略带神怪、魔幻色彩。
总之,新感觉派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上承20年代叶灵凤的都市性爱小说,下联40年代张爱玲的市民传奇小说,它不但促进了现代都市文学的发展,而且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方法。
3.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以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分析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答案】(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l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力现代文化。然而,在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十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不出了巨大的差异。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
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乡土小说等提供了创作借鉴。
②海派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对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及后来的都市小说有重大影响。
总之,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京派和海派小说各具特色,各有影响,共同造就了30年代小说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4. 简述艾青诗歌意象特点。
【答案】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1)“土地”
“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因而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一个地主阶级叛逆的儿子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大地上善良而不幸的普通农妇的颂歌。在艾青的笔下,“大堰河”成了“大地”、“母亲(乳母)”、“农民”和“生命”多重意象的组合。
(2)“太阳”
“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全诗九节,共分四个段落:一至三节,“我”从昨天来:“昨天”我生活在“精神的牢房里”,“被不停的风雨所追踪,为无止的噩梦所纠缠”——这是对旧中国人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四至五节,正面唱出了太阳之歌。这是“现代化城市”里的“太阳之歌”,诗人所要追求与表现的是现代化社会的新的理想,因此,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六至七节,歌颂“太阳照耀下”的抗日解放战争新时代里,祖国山河的苏醒与人的新生。诗人着重抒写了现实生活中的伤兵、少女、工人及士兵的形象,写出了他们新的精神面貌。八至九节,转向写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新时代里灵魂的改造:与寂寞、仿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这首诗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歌颂了抗日解放战争给民族带来的新生。
二、论述题
5. 你认为萧红(或者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有何不足?
【答案】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在创作技巧还是语言表达方面都非常圆熟,有其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