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案】(1)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农业经济学科的理论

特奥多·冯·戈尔兹:力图使农业经营学从李比希影响下的农业化学转回到经济学,其代表著作是《农业经营学》。

弗里德里希·艾瑞保:

①根据屠能《孤立国》理论,说明各个经营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从各个农业经营部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

②阐述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要素相互配合的比例,以及成本价格和产品价格等。其代表著作是《农业经济学说论文集》、《农场与农地评价学》、《农业经营学概论》。

特奥多. 布林克曼:以屠能的理论为基础,并都把农业经营学的重心放在经济学方面(比艾瑞保的更为简练),其代表著作是特奥多。布林克曼。艾瑞保和布林克曼的理论奠定了现代农业经济学的基础,并对农业经济各分支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影响。

(2)20世纪初以后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①农业经济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四大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农业生物科学; 农业环境科学; 农业工程科学; 农业经济科学

三人农业研究领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 农业机械、工程科学; 农业生物、环境科学

农业经济科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又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农业资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农业发展经济学)、土地利用、农村金融、农村市场学、农业财政、农业会计、农业技术经济学、农场经营管理学、国际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

②德国的农业经营学派对现代农业经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农业经济科学也是在现代西方基础经济理论,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运用于农业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分化、成熟和完善起来的。

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农业经济学的发展

布莱克:应用新古典理论,综合农场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表了《生产经济学概论》,这是以农业生产经济学命名的第一部著作。

海地:运用微观经济学和20世纪40年代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的各种新成果,发表了《农业生产经济学与资源利用》。他的农业生产经济学规定l 精密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系统引入生产函数和线性规划,使农业生产经济学成熟和完善起来。

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业生产经济学进一步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并出现研究农产品市场与需求、研究生产中风险与不确定性、研究大范围农业与多层次农业明显趋向。

2. 什么是良好操作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国际标准体系、食品可追溯体系?

【答案】(1)良好操作规范(GMP )

良好操作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良好操作规范在食品中的应用,即食品GMP 。

良好操作规范解决食品生产中的质量问题和安全卫生问题。从食品生产至消费的每一环节都应有它的良好操作规范。食品良好操作规范是实现食品工业现代化、科学化的必备条件,是食品优良品质和安全卫生的保证体系。

(2)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有重要危害的一种系统性管理制度。其目的是控制化学物质、毒素和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HACCP 是一个评估危害并建立控制系统的工具,其控制系统是着眼于预防而不是依靠最终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的安全。HACCP 适用于从食品的最初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食物链,在对人体健康危险的科学证据指导下进行。实施HACCP 有提高食品的安全性等收益,同时还有助于政府部门实施监督,并促进国际贸易。

(3)国际标准体系

1947年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90多个国家级标准团体参加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具有民间性质的标准化机构。其主要活动包括:

①制定全球协调一致的国际标准;

②协调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工作;

③报道国际标准化的交流情况;

④同其他国际性组织进行合作共同研究标准化问题。

IS09000系列标准具有权威性,它的作用在于取得丁IS09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该项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4)食品可追溯体系

①食品标准委员会认为“追溯能力/产品追循”是指能够追溯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任何指定阶段的能力。欧洲主张使用追溯能力; 美国主张产品追循。

②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可追溯性定义为:通过登记的识别码对商品或行为的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踪的能力。

③可追溯性是利用己记录的标志(这种标志对每一批产品都是唯一的,即标志和被追溯对象有一一对应关系,同时,这类标志己作为记录保存)追溯产品的历史(包括用于产品的原材料、零部件的来历)、应用情况、所处场所或类似产品或活动的能力。

3. 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 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

【答案】(1)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进步

一种创新只有当它的最终效果能够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时,才会被有力地采用; 一种发明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就能够增加企业家的利润。由此释放出来的资源,可以用来增加产品供给。

技术创新虽然会使国民收入增加,但未必同比例地增加各种要素的边际产出,由此区分为“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一一使资本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劳动; “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一一使劳动边际产出的增加大于资本; “中性”的技术创新一一同比例地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

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是偏向劳动还是偏向资本,取决于劳动与资本的相对价格; 而在竞争条件下,要素相对价格反映其相对稀缺程度。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产业资本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品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

①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

②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

③采用发明后的顶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

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

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

(3)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导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

①生产者把相关的技术创新投入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才能节约要素并增加利润,对该产品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是这种利润得以实现的市场条件;

②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③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4.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答案】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具体讲有以下规律:

①人均GNP 在300美元以下,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缓慢下降,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一般在2/3以上. ;

②人均GNP 在800~2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50%~33.3%;

③人均GNP 在2500-5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33.3%~10%;

④人均GNP 在5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在10%以下。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速度就快; 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