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818综合考试[语言传播、语言艺术]之新闻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2. 手抄新闻
【答案】手抄新闻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是古代社会书信新闻的继续。14-15世纪,威尼斯几乎垄断了和近东的贸易,成为各国注目的中心,促使威尼斯逐步产生出一批以专门代客打听、供应新闻来谋生的人。这批人自己去收集新闻,自己抄写,自己发行。这些新闻大多是手抄的,俗称手抄新闻。它是公开发行的,集编、写、发行于一人。
3. 延缓性新闻
【答案】延缓性新闻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例如,天气渐渐热起来了,物价在慢慢降低,青少年的平均体重逐步增加等。它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述。
4. 媒介融合
【答案】媒介融合,是指在新媒介条件下,各种介质的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传播,实现传播技术、手段、渠道的汇聚和交融,在这共同的平台和终端上,将同一或相近的信息内容向不同介质的媒介发送,最终实现媒介互动和资源共享。广义的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我国的媒介融合可分为组织融合、资本融合、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四种模式。
5.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答案】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媒介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既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进而形成新闻事业具有
双重属性的新认识,即新闻事业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中的外在表现形式。
6. 新闻生产
【答案】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不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的定位。
7. 新闻出版自由
【答案】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称“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传递和报道自由、出版发行自由和批评自由。最早提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17世纪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1789年法国制定《人权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言论出版自由为公民的基本权利,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二战后,美国学者和报人提出社会责任理论,即立足于新闻自由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基础上,坚持享有新闻自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 宣传者
【答案】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二、简答题
9. 简述舆论的社会功能。
【答案】舆论的主要功能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服务于既定的公众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它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①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的监督制约。
现代社会的舆论制约可以表现为监督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监督决策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程序和规范等,但最主要的是监督决策目的的朝向是否在于维护公众的共同利益。
②对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的监督。
决策朝着维护公众利益方向努力,按此原则产生,但它是否最终维护公益,还要看决策的执行和执行后的结果。从维护公众共同利益出发,舆论对此也要施行有效的制约。
③对于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的监督。
主要是对国家公务人员行为的限制和约束,促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在维护公众利益前提下制定和执行政策、措施,正当地、规范地行使权力,履行责任。
(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
①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认同的共有的道德规范,自然是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所极力维护的对象。任何符合公德的行为就会受到舆论的赞扬,促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更自觉地效仿。
②鼓舞公众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公众作为社会一员,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服务于其他社会成员,这使其职业和职业行为因而具备了和公共利益的相关性,也自然被纳入舆论监督和制约的范围内。
10.简述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
【答案】(1)新闻失实最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无中生有,凭空担造。新闻界每年评出“年度十大假新闻”中的“新闻”大多数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
②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这类失实,大量表现在追忆杰出人物、先进典型的报道里,主要是说了许多过头的好话。③要件残缺,隐瞒事实。这类失实,主要是有些作者采取“减”法,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实,给读者造成假象。作者在写新闻时,应当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取舍,但取舍的标准是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按作者的想像去塑造事物的面目。
④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主要表现为在新闻中,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写成现在出现的; 把众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说成是一个人的成绩; 把别人做的事说成是某个人做的。
⑤因果不符。新闻指出的事件所发生的原因不符合实际情况,或把事件发生的多种原因说成只有一个原因,或者风马牛不相及。
(2)新闻失实的防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从思想上认识新闻失实的危害性和严重性,懂得真实是新闻生命的意义,把新闻失实现象提到重要位置加以重视和切实克服。
②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严格的防止失实报道和严惩造假的规章制度。
③做好新闻报道队伍的组织整顿工作,把品质不良、弄虚作假者从中清除出去。
④推动新闻立法,运用法律武器,与通过假新闻谋私的不良现象作斗争,制裁造假者。
⑤整顿党风,淳化民风,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带头,提倡真实新闻,反对虚假报道。
11.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社会功能?
【答案】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交流与沟通的整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