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822经济学(含宏观、微观)之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考研题库
● 摘要
一、计算题
1. 某企业以劳动L 及资本设备K 的投入来生产产品Q ,生产函数为:
企业劳动投入量短期及长期均可变动,而资本设备只能在长期条件下变动,劳动工资率w=100,资本报酬率γ=400。求:
(1)企业短期及长期总成本函数。
(2)Q=20时的最佳资本规模。
【答案】(1)由题意可得,短期内资本不变投入量为,此时生产函数为:
解得劳动的最优投入量为:
因此,企业的短期总成本为:
根据长期生产函数可得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分别为:
根据厂商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的原则即有
。 。
整理得:
将。 代入生产函数可得:。
。 解得劳动和资本的最优投入量分别为:
故企业的长期总成本为:
(2)当Q=20时,由(1)中长期最优资本投入量的方程:,解得最佳的资本规
模为:,又因为给定的条件中K ≥25,所以,当Q=20时的最佳资本规模K=25
2.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中单个厂商的长期成本函数为LTC=Q3-40Q 2+600Q ,该市
d 场的需求函数为Q =13000-5P。求:
(1)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该行业实现长期均衡时的厂商数量。
32【答案】(1)长期成本函数LTC=Q-40Q +600Q ,所以:
LTC=Q2-40Q +600
LMC=3Q2-80Q +600
令LAC=LMC,则有
22则有:Q -40Q +600=3Q-80Q +600。
解得:Q=20,Q=0(无经济意义,舍去)
当Q=20时,LAC=LMC=200。
因为完全竞争的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从相当于LAC 曲线最低点的价格高度出发的一条水平线,故该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为P =200。 s
d (2)市场需求函数为Q =13000-5P,且由(1)可知P=200。
所以该行业的总产量为Q=13000-5×200=12000。
又知长期均衡时每个厂商的产量为Q=20,所以该行业实现长期均衡时的厂商数量为:N=12000÷20=600(家)。
3. 某地农村有三个村,共同在一小河上架设一座桥梁。建桥的总费用是桥的宽度。的函数:各村对桥的宽度需求m i 与本村承担的单位(宽度)费用E i 有关,具体如下:
A 村:m A =25-0.05EA
B 村:m B =16-0.04EB
C 村:m c =20-0.04EC
(1)求建桥的宽度;
(2)求三村分别承担的建桥费用。
【答案】(1)由题意可得,各村承担的单位(宽度)费用分别为:
E A =500-20mA ,E B =400-25mB ,Ec=500-25mc
由于公共物品的总需求函数为各村需求函数的垂直相加,故有单位宽度费用E 的分段函数(不连续):
已知总函数成本为TE=760m+5m,得边际成本为 2
ME=760+10m ②
①②联立解得:建桥的宽度m=8。
(2)三村分别承担的建桥费用为:
二、论述题
4. 联系信息不对称中的逆向选择理论说明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并分析教育信号在克服这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答案】(1)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劳动力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劳动这种特殊商品,劳动是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在劳动的需求方(雇主)和供给方(劳动者)交易之前,双方要根据各自掌握的一系列信息来商定劳动合约。一般情况下,雇主对某一岗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强度、劳动环境与工作条件可能给劳动者造成的负效用以及自身遵守合约的概率等信息的掌握是确定和充分的,但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劳动过程中努力的程度(即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这类信息的掌握则是不确定和不充分的。对劳动者而言,情况正好相反。这便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2)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容易造成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招聘者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很难根据简单的信息(如应聘者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等)和简短的交流来判断应聘者是否合格。在劳动力市场上,招聘者很难实行一个最优工资策略。
如果招聘者降低工资,应聘者数量肯定减少,井且由于低工资而减少的应聘者中,主要是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而不是工作效率较低的人。这样工资下降的结果是应聘队伍的结构变化,高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不断降低,低效率应聘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从而整个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下降。反过来,如果招聘者提高下资,应聘者的数量就会增加,而在这些增加的应聘者中主要的可能是一些工作效率较高的人才,这些人认为现在的高工资才值得他们应聘,结果整个应聘队伍的平均效率就上升了。
由此可见,在招聘者所出的工资水平与应聘者的平均效率之间存在一个同方向变化的关系,平均效率随着工资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反之亦然。
(3)教育信号在克服逆向选择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信号在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中有重要作用。雇主虽然无法事先知道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根据教育状况可以判断其生产能力,教育也因此成为标志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
教育状况的意义并不限于它可能成为传递潜在生产能力的信号。生产能力信号仅仅是社会地位符号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一些前者所没有的内容。见识、品位、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影响社会地位评价的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于生产能力范畴。而有关这些因素的信息,通过学校经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教育状况通过比传递能力信号更广泛的途径影响着雇主决策。因此,教育信号在克服劳动力市场的逆向选择中作用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