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618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目标确定

【答案】政策口标确定是指在公共政策基本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好政策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和实施所要达到的社会效果的过程。政策目标确定面临的困难有:①价值因素:②政治因素; ③多目标间的冲突。

2. 内在创始型

【答案】内在创始型是指政府系统内部的人员或部门为解决纯粹的内部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问题扩散的对象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在该模型下,仅限于政府内部的组织或接近于决策者的团体才能提出政策问题; 该模型企图排除普通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类问题的确认远离公众议程,普通公众没有参与的机会和希望; 问题最多会扩散到一些认同性团体,以争取更多力量的支持,向决策者施加足够的压力,促使决策者将此类问题列入正式议程。该模型在财富和权力相对集中的社会较为流行。

3. 内部评价

【答案】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内部评价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就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自己实施的评价而言,这类评价的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 同时,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4. 政策问题构建

【答案】政策问题构建是指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构成的过程。政策问题构建包括问题情境、元问题、实质问题和正式问题四种实质内涵。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为:①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②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③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④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5.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政策实施中己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面对高昂的沉淀成本,决策者往往进退两难。一方面,政策己经被证明为无效的或失败的,继续投入资金只会扩大损失; 另一方面,如果放弃,那么己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将因政策的终止而付之东流。对决策者来说,不计较政策目前的效果,让其再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后效,似乎是明智而保险的做法。

6. 公平

【答案】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重要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在一般意义上讨论不平等问题时,往往是基于一些抽象的哲学观念来判断差异是否合理,但这些观念又往往是难以把握的; 对是否存在不平等的判断也遇到与社会福利的加总类似的问题,即不同个体在进行判断时所依据的观念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很难取得一致。

二、简答题

7. 如何从科学,专业,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的含义?

【答案】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1)从科学角度理解

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公共政策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法学和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极大地扩展社会科学的广度和深度。

(2)从专业角度理解

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政策分析能够产生专业性建议,通过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无论是政府内部还是政府外部的政策研究组织(即脑库、智库或思想库等分析机构)通常更关心如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怎样用政策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怎样提供有效的专业咨询,而不是专注于理论的研究和学科的拓展。

(3)从政治角度理解

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白通过提供政治讨论的素材,促进政治意识的提高,从而完善政策制定过程,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当然,政治领域不存在价值中立,人们在判断什么样的政策“正确”、什么样的目标“合理”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分歧。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知也总比无知要强得多。

8. 20世纪中国政府改革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答案】20世纪中国政府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改革的被动适应性远远大于主动的前瞻性

历次的政府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出于财政、机构、人员、官僚主义的压力,政府迫不得己才进行改革,政府改革是消极的,往往是事到临头,才忙于应付,缺乏主动性、自主性和前瞻性。

(2)政府改革视角的偏狭

一直以来,一提起政府改革,便将其等同于机构改革,政府改革的视角点是在机构、人员的调整上。似乎政府改革就是撤并机构,精简人员。事实上,政府改革或再造涉及多个面向和维度。政府改革最少会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a. 结构性变革,如组织结构的重组,层级的简化,人员的精简; b. 工具层的变革,它涉及到政府治理方式、方法以及公务员做事的方式; c. 价值层面的变革,涉及到政府人员的心灵改革。而仅仅改变政府之结构,是无法达到改革目的的。

(3)缺乏对政府改革理沦上的反思

历次的政府改革,都反映出改革的理论准备和反思不足。对于政府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公共行政的性质; 政府的职责;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政府治理方式,包括政府改革的目的本身,都缺乏系统的理论上的认知。改革在理论上的滞后,影响着我们对政府改革的思考,并限制着我们战略和政策的选择。

(4)政府改革孤立于政治和社会系络

政府改革不能、也不可能游离于整个社会的系络之外。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看,立法、行政、司法、社会组织、政党、经济组织均是一个社会的共同管理者,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游离于其他组织之外而孤立地存在。观察和处理行政问题,不可孤立地对待。行政部门的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多种因素的体现。因此,政府再造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之内,而应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司法改革、立法改革、社会组织改革相呼应。

(5)效率主义改革典范的局限

检视过去的政府改革,主导我国政府改革的是行政理性模型。这种改革典范是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核心价值的。政府行政必须是有效率的,效率也是重要的。但是效率主义的改革典范也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①效率行政使行政发展与改革的视野狭隘,致使行政发展的目标无法落实,需知道缺乏消费者效用的效率是没有意义的;

②效率行政可能忽视了民主、公平、社会正义、责任的价值;

③效率行政将行政矮化为政府执行的工具,忽略了政策规划、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④效率行政易使行权政过分集中而腐化或使之沦为宰制人民的工具。

9. 何谓市场失灵,典型的市场失灵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答案】(1)市场失灵的含义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的一种情形。市场失灵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子以有效配置; 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①公共产品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