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7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当代国际政治基本准则。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发展变化,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和确立了系统完整的新的国际政治基本准则。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国际文件以及各国在对外交往中的普遍共识,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准则主要是:各国主权平等; 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侵犯; 和平共处。具体表现为:

(1)各国主权平等,是对于国际政治基础和前提的规定。

这一原则首先确认各国主权的完整独立。这就是说,确认各国都拥有完整独立的主权,具体而言,即确认各国的政治独立、经济自主和领土完整。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这是对于国际政治矛盾、纠纷和争执解决方式的主张。它的核心要点主要在于,要求在国际政治中发生矛盾、纠纷和争执的各行为主体,只能以和平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而反对诉诸战争、使用武力或者武力威胁手段。同时,它要求,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之间的一切矛盾、纠纷和争执,无论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其性质、程度、规模和范围如何,都应该以和平方式予以解决,因此,一切武力或者武力威胁的解决方式,都是不正当的。

(3)互不干涉内政。

这是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相互关系中行为范围的限定。这一原则首先表明,国际政治诸行为主体的内政与对外关系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所谓内政,即本质上属于国家内部管辖的事务,具体地说,它包括确定社会和政治制度,制定和实施各项法律和政策,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处理国内各方面的事务等等。对于这些事务,国家拥有最高决定权和处置权,因此,它们是一国权力的专属领域,而不属国际政治和国家之间关系的范围。这一原则同时表明,任何国家、国家集团或者国际组织,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以任何方式干涉一国的内政。“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

(4)互不侵犯。

这是对于国际政治行为主体行为方式的限定,它是与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的相对应的规定。这一原则规定,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发动侵略战争,这就是说,任何国家都不得以武力、武力威胁或者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关于国际政治中的侵略行为,1974年12月14日第2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侵略定义公约》以明确的条款进行阐述,按照这一文件,所谓侵略,是指“一国使用武力或者以违反联合国宪章的任何其他方式去反对另一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直接的武力侵犯和武力威胁,也包括对于别国进行的颠覆、渗透和战争宣传。

(5)和平共处。

这是对于正常状态下国家之间关系的倡导,是指导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原则规定,无论不同的国家在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和种族以及国家利益方面相同与否,在国际交往中,都应该在尊重国际法和其他国际政治准则的基础上,彼此尊重,发展友好关系,和睦相处,并且实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因此,它反对一切非和平和非合作方式,不主张以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或者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因素作为选择处理国家之间关系方式的依据。

2. 简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答案】政治与经济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元素,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的关系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经济是政治的基础,对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经济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特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说,生产力是社会建立和运行的物质和文明的基础,而与特定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社会建构起政治等上层建筑。在社会结构的这三层因素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因素,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而生产关系的性质、状态、构成方式和实现形式决定着社会政治的特性、取向和运行方式。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经济,形成了社会政治的基础,并且对于社会政治具有前提性和决定性意义。这种前提性和决定性卞要体现在:

①生产力的特性和发展水平规定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②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与社会政治活动和组织的规则和运行方式;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政治的发展。

(2)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或者以政治权力和相关规则保护着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以政治权力的力量改变生产关系及其实现形式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或者由于自身的改变推动或者阻碍生产关系乃至生产力的发展。

3. 单一制及其主要特点。

【答案】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单一制国家的基本特点在于:

(1)国家具有统一的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

(2)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

(3)国家具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

握,

(4)全国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按地域划分,各地域的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

(5)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6)由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地方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因而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

单一制国家中中央权力机关掌握着主要的和统一的政治权力,并统辖着地方权力。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问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当代的中国、日本、法国等实行单一制。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有哪些明显特征?

【答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在于: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八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其参政议政的基本内容包括: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加国家政权。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座谈会,各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领导职务等。。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相互监督的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中的那种相互倾轧、相互拆台的政治竞争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在各种利益关系具有可协调性的基础上,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建立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是以协商合作的方式展开政治活动的。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又存在着相互监督的关系,这种监督的基本准绳就在于各自的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得到合理协调和实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这种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具有积极建设性,它无疑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与和谐。

根据这些特点,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方针,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准则

5.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原始民主制特征有哪些论述?

【答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但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发展的规律、发展阶段及其瓦解的原因,而且明确地论述了氏族制度的特征及与原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和氏族组织的管理模式的原始民主制的特征。这种原始民主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原始民主制是原始社会氏族内部的共同事务的管理体制,而不是一种国家形式。原始民主制的原始性就在于,原始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是人类社会初期在求生存的长期演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这种自然性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一种自然联系,联系的基础或纽带就是同一血缘关系。其特点是,管理所依靠的不是强力,而是管理者的威信和被管理者服从的自觉性。

(2)原始民主制是氏族全体成员享有的民主制度,而不是国家产生后的阶级民主制。由于在氏族公社内部,生产资料和生产品都是全体公社成员所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没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