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17政治学基础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利益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由以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这些政治变化和发展就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变革和政治民主等等。
2.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这一努力肇始于19世纪30-40年代孔德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经过发展,实证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成为政治学科学主义的哲学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政治学的主流。行为主义政治学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1)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4)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5)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
(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3.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实质上已不再是阶级问题,而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是认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所有形式的民族问题都己完全消失。由于种种原因,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
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必须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倾向,即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剥削阶级民族观在民族关系问题上的表现。无论大民族主义还是地方民族主义,都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腐蚀剂。
①大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通常表现为一种民族傲慢和自大情结,它借助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以“优秀民族”自居,高高在上,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特点,对少数民族的疚苦漠不关心,轻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歧视少数民族。
②地方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表现为一种民族孤立和排外情绪。它不适当地强调本民族的局部利益,过分夸大民族特征,并以此为借口,在本民族的狭隘范围内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盲目排外,不思进取。
(2)坚持民族平等与民族联合的基本原则,落实在国际民族问题上,要求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无产阶级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国际主义者。他们既反对外国侵略者压迫本国人民,也反对本国剥削阶级侵略、压迫其他国家和民族。他们珍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优秀传统,关注祖国的尊严、前途和命运,并且为了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正当权益予以充分尊重,自觉地将自身利益同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顾全大局,积极支持别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并且愿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承担最大的牺牲。
4. 列宁把国家消亡的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请简要阐述这三个阶段的内容。
【答案】列宁认为国家的消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阶段
社会生产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无产阶级队拓不断扩大,社会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
(2)社会主义阶段
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从根本上消除了国家存在的社会条件,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达不到使物质极大丰富的程度,因此,在分配领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只要是按劳分配就必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就需要国家和法
律。
从政治方面看,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虽然被消灭了,但由于国内国际各方面的因素,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只要有阶级斗争的存在,国家就不会消亡。
(3)共产主义阶段
到了共产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了,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了,阶级差别消失了,分配领域里实行“按需分配”,因此就不需要法,也就不需要国家了。因为“按需分配”表明:
①人变了。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要求全面发展的人进行劳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这种发展趋势。这样,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消灭了。
②人对劳动的态度变了。劳动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特别是人们都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都能尽自己所能进行劳动。
③人与人的关系变了。人与人之间不存在为私利的竞争了。由公共生活规则代替了法律规范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都习惯地、自觉地遵守生活规则,因而,无需国家强制,无需暴力,也就是不需要强制性的国家机关了。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就会自行消亡。
5. 简述政党的作用。
【答案】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理论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参与、取得和维护政权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它是阶级利益冲突发展到近代的产物,作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和阶级力量的领导者,政党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可是,当一个阶级以自在状态存在着时,这些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往往是分散的、肤浅的和多变的。而政党则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确化,从而有效地凝聚着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
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可是,阶级利益的实现并非仅靠政党自身可以完成的,因此,任何政党必须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
在现代国家中,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
政党不仅是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是特定阶级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因此,政党不仅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而且还以其特定的党纲、理论、组织原则和活动力式创造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并在这个氛围中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党员为本阶级奋斗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