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论文以陕西省猕猴桃为试验对象,主要对猕猴桃果实中重金属与氯吡脲残留情况分析质量安全,以及采用真菌的ITS方法鉴定主要霉菌两部分研究。同时对鉴定出的主要病原霉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与分析了致病青霉菌的产展青霉素能力。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猕猴桃质量安全”,以陕西省新鲜猕猴桃为试验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出果实中的铜、锌、锰、铅以及镉的含量,同时对果实中氯吡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残留量,评价了陕西省猕猴桃中重金属与氯吡脲含量与国家最低限量标准的一致性,为陕西省猕猴桃质量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主要对“猕猴桃贮藏期霉菌ITS分析、生物学特性研究”,以陕西省贮藏期猕猴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与纯化得到贮藏期猕猴桃中主要霉菌,采用真菌的ITS鉴定与形态特征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将分离得到的菌种鉴定到种的水平。并构建出系统发育树,对霉菌属内与属间的同源性进行比较与分析。同时研究了主要病原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青霉菌产生展青霉素的能力,为陕西省猕猴桃霉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分析陕西省猕猴桃样品中重金属离子与氯吡脲残留情况,结果显示,4个品种10个产区的猕猴桃果实中Cu、Mn、Zn的检出率均为100%,Pb检出为13.64%,而Cd未检出。在所有检出样品中仅Zn超标,其余均低于国家水果限量标准范围。氯吡脲在猕猴桃样品中检出率较高,主要在秦美品种中检出,但残留量都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2)从贮藏期的猕猴桃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30株霉菌。通过形态学特征将30株霉菌初步鉴定到属,分别为: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 、毛霉属(Mucor)和拟青霉属(Simplicillium)五种病原菌属。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共19株,占63.3%,为优势病原菌,木霉属(Trichoderma)共8株,占26.7%。
(3)利用真菌的ITS序列鉴定方法,将30株霉菌最终鉴定到种,其相似度都在99%以上。青霉属主要有:Penicillium sp.、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Penicillium chrysogenum、Penicillium paneum和Penicillium commune;木霉属为: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交链孢霉属为:Alternanthera sp. MG1;毛霉属为:Mucor racemosus f. racemosus;拟青霉属为:Simplicillium sp. KYK00011。通过采用M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物种属间的ITS序列之间有明显差异,而种间差异较小。其中木霉菌属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支持率为99%;青霉菌ITS序列之间亲缘关系存在一定差异,且其差异较明显。
(4)将鉴定的主要病原霉菌通过在不同培养基、光照及培养温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豆芽汁培养基上病原菌产孢量最大,生长速度快;在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产量也最高,在温度为30℃、pH为6.0-7.0时为产孢量最佳,最易病原菌生长;其中致死温度在80℃以上且抗紫外能力在72.73%-92.45%之间。同时选择纳他霉素作为抑菌剂进行离体实验,结果显示纳他霉素不但对病原霉菌有明显的抑菌效果,而且在200mg/L浓度下抑菌圈直径最大。
(5)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主要病原青霉菌的产展青霉素能力。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9株青霉菌均可产生展青霉素,19株展青霉素产生菌的产毒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Penicillium sp.﹥Penicillium chrysogenum﹥Penicillium commune ﹥Penicillium purpurogenum﹥Penicillium paneum。其产毒能力很低,全部在国家限量标准范围之内,给猕猴桃贮藏造成展青霉素的污染程度较低,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