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620学科基础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
【答案】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文化还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蓝图,人们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据文化的蓝图。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小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 民风即民问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 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 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值的判断,即对于人或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也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对社会成员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动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文化价值观与社会成员的行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作为社区研究方法之一的“民族志方法”有什么优点,又有哪些局限性?
【答案】(1)“民族志方法”的优点
,“民族志方法”强调研究者长期参与到一个特定的小地方的日常生活中,通过主客互动获得
对一种文化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作出解释。从宏观层面讲,它重在对文化和社会形态的考察。人类学家们注重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研究社区,因为不同社区的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是有不少差异的,进行比较,尤其是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比较,有助于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2)“民族志力法”的局限性
“民族志方法”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受制十研究者自身文化的影响,从旁的短期直接观察有时并不能十分准确的理解研究课题。
3. 举例说明戈夫曼的 ,“自我呈现”(presentationofself )并对戈夫曼拟剧论的核心观点作出评价。
【答案】(1)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这体现在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一般总是要努力表现出自己最令人喜欢的力一面,希望给别人留下最好的印象。
比如大学新生晚会上同学们自我介绍的时候尤其注意给大家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参加研讨会的学者努力使自己的学识显得十分丰富,律师们在法庭的辩论中努力表现出必胜的信心,公司里的工作人员在上司进门的时候都表现出忙碌的样子……
,来服务“印象管另外,在处理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人们还会努力布置自己的“舞台道具”
理”的目的。
比如人们可能在客厅的桌上摆放几本特别的杂志,或是放上一个特别花瓶等来说明主人的品位,同时人们也可能因为不同的社交场合穿不同的衣服来展现不同的自我:比如穿休闲服装和朋友外出游玩,穿上晚礼服去参加重大宴会,而在工作场所则穿比较正式的职业服装等等。
(2)评价:
①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拟剧论的代表人物戈夫曼运用了“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等戏剧用语说明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进行社会互动的过程。
②拟剧论分析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令人惊异的观察能力,极大丰富了我们对微观社会学的认识,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在社会互动的研究。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生活之所以井然有序,是因为存在着社会互动的规则。
③但是这一理论过于夸大丁人类日常互动行为中的表演性,认为所有的社会互动都是在进行
,而没有实际真实情感的加入。事实上,印象管理并不是社会互动的全部,不少时候,人“表演”
们表现出来的都是真是的自我,而非是表演或者是刻意为之。
,但对美国④另外,戈夫曼所描绘的情形也许只适用美国中产阶级中一些“听命于他人的人”
的其他阶级、或对其他文化或其他历史时期,就不那么适用了。
4. 简述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答案】(1)社会组织的定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 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变迁的基本趋势: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正式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日益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①非层级化与组织规模的小型化
韦伯的科层制模型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非层级化,指的是结构金字塔中塔尖和塔底之
间的地位差距和等级观念弱化,组织成员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加,同一层级不同职位的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增多,个人的自主性和工作小组的自主性不断扩大。这种非层级化的趋势是与组织规模的扩张以及组织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得不确定有关。非层级化和多部门结构就成为了组织结构的发展新力向。
对大的公司来说,发展其内部的中小型企业,即把大公司分成儿个小的相对独立的部门或单位,也成为了一种发展的趋势。这称为小型化组织或组织小型化。
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信息技术是组织结构扁平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信息传递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传递和共享,传统的企业员工之间的纵向关系在企业信息网络平台(数据平台)上变成纵横交错的平等关系。企业员工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发出者,并且跨部门员工之间可以在信息的驱动下彼此互动。这样,组织的中间层就减少了,组织的结构就变得比较扁平,这就是所说的组织扁平化。
与此同时,随着组织内部横向沟通和层级之间的双向互动的增加,组织的互动网络日益发达,并且日益结构化,所以在扁平化的同时,组织结构也日益网络化。
③组织间网络的扩展
近年来,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组织与管理研究的热点,这与组织之间日益增强的联系相关。组织间网络,指的是组织之间通过频繁的互动而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紧密关系。因此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情形。不论是对于企业组织,还是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服务组织,网络化已经是一种非常显著的趋势。
5. 简述马克斯·韦伯关于合法统治类型的观点。
【答案】在韦伯看来,统治指的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某些具体的命令(或者说所有的命令)被遵从的机会。这样一种机会的出现往往与特定的利益关系联系在一起,而且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与影响。但从根本上讲,还要解决一个统治的“合法性”问题。
韦伯将实际存在的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划分为了种类型,即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和法理型统治。
(1)传统型统治
传统型统治建立在人们对传统的神圣性信奉的基础之上,这种统治类型主要存在于前现代社会。在传统型统治中,统治者是依照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确定的,统治者具有终身的权力,而且可以将这种权力不断传给自己的后裔。人们对统治者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的固有尊严。统治者与其他成员的关系不是事务上的职务职责,而是奴仆的个人忠诚。人们所服从的不是章程,而是由传统决定的统治者所任命的个人。
①从传统型统治的组织情况来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a. 缺乏按照事务规则确立的、固定的“权限”。在传统型统治下,权限的最初来源主要是由统治者任意专断下达的任务。在一些事务性的管理中,则是通过统治者对受委托者(最初往往都是统治者的家臣)全权委托来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