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2综合考试(土地经济学 利用规划学)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分区方法
【答案】分区方法是指土地分区所采取的依据,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还小完善,对土地用途管制分区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较少,以往划区方法基本采用德尔菲法,依靠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土地的现状用途和规划用途划区。采用的其他方法还有:指标法、因素限制法、聚类分析法、星座聚类法、叠图法等。
2. 公众参与
【答案】公众参与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它是一个连续的双向地交换意见过程,以增进公众了解政府机构、集体单位和私人公司所负责调查和准备解决的环境问题的做法与过程。“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 它通过政府部门和开发行动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答案】土地开发整理项日规划就是在土地整理前期进行的安排设计,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的立项,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和执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提。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的实质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开发整理项目区的确定不但必须符合总体规划,而且要符合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4. 分区方案
【答案】分区方案是指分区所采取的具体方案和原则。方案内容包括:制定分区原则和依据,
确定分区结构和方法,明确工作底图、上图面积、规划期限、作业流程、分区方法、成果要求等。
5. 土地开发
【答案】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的活动。土地开发包括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垦和利用,以扩大土地利用范围,也包括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整治,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经营程度。
6. 精明增长理论
【答案】精明增长理论是指具有以下各方面特征的规划理论:混合土地用途,紧凑的建筑设计,多样的住宅类型,步行可及的邻近地区,独特的地区认知和地区感受,空地的保护,与现有社区的连接,交通方式的选择,有效性,合作性。实现城市精明增长有三条基本途径:充分利用价格手段的引导作用; 发挥政府的税收政策的指向作用; 综合利用土地利用法规的控制作用。
二、简答题
7. 谈谈你对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构建。
【答案】构建土地利用分区方案的过程如下:
(1)分区划线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图件资料齐全地区的分区划线处理方法。
此类型县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图件,采用以叠图法为主,聚类法、德尔菲法为辅的分区方法。分区步骤为:
①检查图件,做好所用图件的前期处理;
②叠加图件,确定国家和省批准的界线;
③图件套合,划定其他区域划界。
第二种情况,图件资料不齐全地区的分区划线处理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图件资料不全,比例尺、绘图时间不一致,对此类型的地区,可采用聚类法为主、德尔菲法为辅的方法分区划界。划区过程是:
①农用地分区。采取按类逐级排除的方法划分。即从现有耕地中划定出土地质量较高的基本农田,依据国家关于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划出基本农田保护区; 从现有林地中划分出作为生态保护的林地和生产林木的林地,作为林地区; 从现有牧草地中划分出有保护意义、质量较好的牧草地,作为基本草牧场区。剩余的耕地、林地、牧草地与园地、规划为农用地的后备资源及分布在其间的乡镇企业一并划入一般农用地区。具体做法是:
a. 划分分区单元。
b. 选择分区指标及权重。
c. 聚类计算,分区划线。
②应用规划,划分各类建设用地区。目前,县级城镇、村镇、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分3种状况,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划分各类建设用地分区。
(2)划分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专项区
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县域内重点的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整理区分别以横线、竖线、斜线的复区形式转绘到土地用途管制分区图上。具体为:用绿色的虚线表示区域界线,用蓝色的横线、竖线、斜线分别表示土地开发区、土地复垦区、土地整理区的区域内容。
(3)统计面积,清绘、整饰成果图
区域划定后,要以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规划指标的调整结果,进行分区面积的量算和统计工作,做到面积数据与图斑大小相吻合。面积量算可采用求积仪法、网格法等。对完成的工作底图进行清绘、着色、整饰(加注图例、比例瀑、图名、制图时间、单位等),形成成果图。
有条件的县(区)可结合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划区,或将土地用途分区图数字化,用微机制图,用计算机软件量测面积。
(4)分区评述
面积统计完成后,要对各个用途管制区进行评述。内容包括:本区域的面积、土地质量、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及今后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并编写出分区报告。
8. 简述城镇工业用地的布局与规划。
【答案】城镇T 业用地布局主要考虑以下五方面的关系:
(1)与城镇总体布局的关系
一般城镇均采用工业小区和分散工业点两级布置形式。就其对城镇生活居住用地的关系而言,可有以下布置方法:工业包围城镇形式、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有机结合组团式布置。
(2)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位置的关系一一三种布置形式
①平行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业用地宽度比较合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②垂直布置: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铁路线所隔断,防护带减少,节省建设费用,热电点、危险品仓库,热加工车间及工厂排出的有害物质可以远离居住区。
③混合布置:这种布置方式既有平行布置的优点,又具垂直布置的长处,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形式。
(3)工业用地布置与地形的关系
①在山坡地形,当风向与山坡直交时,迎风面一部分气流顺坡而上,另一部分气流绕山丘两侧流过,在背风面则形成涡流区。因此,在迎风面山坡地区,应将居住区布置在山前平原地带,工厂布置在山前缓坡地带,有害气体顺风向下风侧扩散,居住区不受污染。在背风景布置时,居住区在山上,工厂位于山下平原,这是由于涡流作用,山下的烟尘扩散困难。
②在河岸台地、较低阶地一般是冷气汇集处,且地面潮湿、常有雾气集聚。因此,工业用地和居住区均不宜布置在低阶地。更不应把工业用地布置在高台阶,将居住区布置在高台阶下。在山沟地形,最好将下业区及居住区都布置在沟外的台地上。
(4)工业用地布置与铁路的关系
当工业企业运输量大,或运输特别长大的货物时,需采用铁路运输。工厂应接近铁路正线,或接专用线引入厂内。由于铁路线在城市中的不同布置形式,工业用地有以下几种布置方式:①铁路呈环状放射形布置,工业沿铁路两侧也呈放射形布置;
②铁路穿越城镇,城镇沿铁路两侧发展。
(5)工业用地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