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学理论904服装理论之服装艺术设计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色彩三要素
【答案】①色相
赋予红、橙、黄、绿、青、紫等色以特性的现象叫色相。在色彩当中,有的色有色相,有的没有色相,有色相的色叫有彩色; 没色相的色如黑、白、灰等,叫无彩色。
②明度
在无彩色中,最亮的色是白色,最暗的色是黑色。在黑和白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灰色。这种色彩的明亮程度叫明度。有彩色也有不同的明度。明亮的色明度高,灰暗的色明度低
③彩度
色相、明度一定的色,还可以根据其鲜艳程度来加以区分,这叫彩度(或叫纯度、饱和度)。鲜艳的色彩度高,沉着、素净的色彩度低。
2. 体型三要素:骨骼、肌肉、皮肤
【答案】体型三要素:骨骼、肌肉、皮肤
①构成体型的基础是骨骼,骨骼上附着肌肉,肌肉上覆盖着皮肤,皮肤与肌肉之间沉积着脂肪,皮下脂肪可看作是皮肤的增厚。
②骨骼决定了人的高矮,肌肉和皮肤左右着人的胖瘦。
③与体型关系最为密切的要属皮肤。
二、简答题
3. 从人类的装身方法谈服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
【答案】(1)服装的物质性,具体表现为人类作为生物体生存时,对应于外界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理现象的各种实用性和科学性。这是人类在长期与所处自然环境的生存斗争中不断积累经验而逐渐形成的,因此也决定了世界各地服装的地域性造型特色和性格。这也是服装这种状态能够成立的基础和赖以存在的依据。
(2)服装的精神性,即其社会性作用。人作为集团生活成员的“社会人”,要与人交往,要向同类显示自己的地位、身份和能力,要向异性炫耀自己的魅力,向敌手显示威严。与服装的物质性那种保存生物个体的“内向性”相反,服装的精神性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外向性”特征,即穿给别人看的,具体表现为服装的装饰性和象征性。
①服装的装饰性来源于人类追求美的心理——审美意识。
人类的装身方法
a. 裸态装身:即用各种方法直接对人的肉体进行装饰。其方法又可分为彩色画身、文身和身体
变形三种。
第一,彩色画身。指用各种矿物质的颜料或植物颜料拌上油直接涂抹在肉体上;
第二,文身。分为刺痕文身和瘫痕文身,刺痕文身一般多出现在肤色较浅的人种身上,是用针一样的尖锐工具刺扎肉体,让颜料通过伤口渗入皮下组织,从而永久固定在人体上。癖痕文身则多用于肤色较深的人种,方法更加残酷,是用燧石、贝壳等原始的刀具把皮肤割破,待伤口愈合结疤后,由这些朦起的疤痕组成永久的图案;
第三,身体变形。有把头骨变长的,有把颈部变长的,把腰勒细的,把脚缠小的,还有在鼻、耳和口唇上穿孔的,把眉毛剃掉、把牙齿打掉或涂黑的等等。
一般认为,裸态装身是原始民族或人类的低文化阶段的主要装身形式,其实在现代文明人的装身活动中也仍然保留着这种形式,如现代人的化妆术,美容术中的文眉、文眼线、穿耳眼以及剃须、留须、作各种发型等就是直接对肉体进行加工的裸态装身行为。
b. 覆盖装身
覆盖装身是指用人类肉体以外的物体来包裹、装饰自身的装身方式,原始阶段的人类多用植物的枝叶、花果,动物的毛皮、牙齿、骨头、贝壳,及石等天然材料来装身,而文明人则多用各种自己种植、生产加下出来的人造物来装身,这终人造物就是现在我们穿戴的各种衣物和服饰品。
②服装的象征性指人类在集团生活中,在对他意识的驱使下,通过着装行为向他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意志、主张、感情、个性和嗜好等社会内容的特性。
a. 原始人的诸多装身行为,除了满足人们对美的表现欲望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即对这种装身效果所产生的象征意义的追求。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人们向往超自然的力量,许多装身行为就是原始图腾崇拜的形象性设释; 人们敬慕勇武者,那些兽牙、羽毛、威武的戎装就是勇士们功绩的象征物; 人们憧憬优越的地位,服装便被用来明确着装者的社会所属。
b. 服装的象征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那森严的服饰制度上,王公贵族、各级官吏、庶民百姓的穿衣戴帽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许越雷池一步,否则将有杀身之罪。如我国历代帝王在祭祀等重要礼仪场合穿用的冕服上绣有明确象征意义的“十二章”图案。
c. 我国历代的官服也通过色彩和纹饰明确地象征其地位和权势,如明清的官服。
d. 人们通过服装的象征、标识作用把个人的主观感情传达给他人,如以比对方谦逊、让步的外观来表示尊崇、恭顺、服从的态度; 以与他人协调、类似的外观来表示友好、和睦、协作和顺应的态度; 以傲慢、尊大和颓废、挑战性的外观来表示威胁、压迫和抵抗、叛逆的情绪。
e. 服装的象征、标识性作用在各种制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可以说制服是社会集团公之于众的形态性象征物。一定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确保其社会利益,首先要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树立其鲜明的社会形象,如封建社会的朝服、官服、公服、军服、僧侣服就发挥着这样的社会作用,这是制服产生和形成的社会依据。现代的军装、警服、各种团体服、学生服、厂服、饭店职员的工作服等制服也都同样起着社会集团之间的区别作用。
4. 你如何看待服装的民族性与国际性这个问题?
【答案】(1)服装的国际性
现代的国际关系,以维持世界和平,提高人类文化,确保人类的福利为目的,以国际性的联合团结为目标。伴随着这种形势,取得了近代世界领导地位的欧美发达国家的服饰,即所谓的西方服饰文化,占据了国际服的地位,作为世界上的共同服装,普遍受到人们的承认。特别是随着现代交通、通讯的发达,各国之间交流的频繁,贸易的发展,更加促使人类服装卜的国际性同化现象的形成。
(2)服装的民族性
由于各自所处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各自传统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民族服装文化还将继续被保留和发展,世界各民族一面穿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服饰,一面使用着国际性的西式服饰,这种服装文化的融合、混合、共存现象也呈现出一种国际同化的趋势。
5. 举例说明服装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答案】(1)文明的移行
文明的传播,直接影响服装的变化。在文明传播过程中,服装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进展着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时也融合进了原始住民的原始服饰,或者一面排除那些原始的东西,一面逐渐积累,不断提高文明程度。
这些服装变化的形态和内容,或者登上兴隆、进化的阶梯,或者走向退化和衰亡。一方面作为民族固有的服饰停滞或固定于各个地方; 另一方面,作为国际通用的服饰进行着世界性的传播。
(2)宗教的影响
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原始宗教,现在的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与其各自的教义和信仰相应地对服装的形式、穿法、使用范围都作了规定,并且各具特色的宗教艺术也对服装有很大影响。如新娘子穿白色婚礼服举行婚礼,便是基督教的产物。基督教规定,只有初婚者才能穿白色礼服,以象征纯洁,再婚者则要穿有颜色的礼服。印度的已婚妇女每天都要在额头上点个红点,以示其丈夫健在,如果没有红点就一定是寡妇。伊斯兰教徒的妇女们出门一定要把颜面遮盖起来。
不同的宗教对于服装的色彩纹样都有不同的限制和规定。伊斯兰文化中阿拉伯式花纹那种特异性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唐代的宝相花、莲花、卷草纹等纹样,以及日本的一些染织物都明显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3)思潮的反映
服装是时代风貌的镜子,服装的变迁直接反映着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中世纪,西欧和北欧的新兴国家,最初模仿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文化,受到罗马式风潮的影响,但后来又顺应自然环境,脱离了地中海型的服饰,形成了北方型的近代西欧服装的原型。16世纪文艺复兴的思潮,改变了用符合人体的自然形来表现服装的作法,越来越无视人体,走向极端地追求服装造型美的道路,那把腰扎得很细的紧身胸衣,带裙撑的膨朦裙,从上衣和裙子的二部式造型到袖子、领子、肩部等处的附加装饰,都连续进行了形态性的变迁。接着17世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