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807教育管理与教学论[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装游戏

【答案】假装游戏是指表现出既与现实相似而又充满了戏剧性色彩的游戏活动。这种游戏的根本特征是“替代性”、“假定性”。假装游戏在婴儿期就出现了,持续整个学前期。它的发展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经常做这样的游戏,可以帮助学前儿童联系和巩固先前获得的知识技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练习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发展社会性技能;还能帮助儿童区分幻想和现实。

2. Learning disability

,是指无显【答案】Learning disability 中文翻译为“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亦称“学习无能”

著智力缺陷的学龄期儿童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或多种异常状态,致使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不能进行有效学习的综合征。学习困难的基本症状有:①实际行为与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儿童的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实际的学习成绩远低于其实足年龄和智力水平应达到的成绩;②有一些特殊的行为障碍;③缺陷集中在包含语言或算术的基本心理过程方面,常在学习、思考、说话、阅读、写作、拼写、听讲、推理或算术方面出现障碍;④并非由听力、视力或普通的心理发育迟缓问题或情绪问题、缺乏学习机会引起。

3. 性别认同

【答案】性别认同是指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完整的性别概念包括两个基本成分,一是性别同一性,二是性别恒常性。①性别同一性指对自己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在3岁左右就能达到性别的同一性。②性别恒常性指对一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性别的时间恒常性,也称性别的稳定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时间或年龄而发生变化;第二,性别的情境恒常性,也称性别的一致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服饰、发

型及所从事的活动而发生变化;第三,性别的非动机性,指知道一个人的性别不会随其愿望而改变。研究表明,幼儿达到性别稳定性的平均年龄是4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的年龄是5岁左右。研究还表明,幼儿首先获得的是关于自己的性别恒常性,然后是关于其他同性别儿童的性

别恒常性,最后是关于其他异性儿童的性别恒常性。

4.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答案】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二、简答题

5. 简述成人晚期智力退化问题。

【答案】成人晚期一般是指60岁至死亡这一阶段。这一时期记忆和思维都在减退。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具体分析如下:

(1)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増长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并不大。人的记忆在40岁以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衰退阶段,然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直到70岁以后又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衰退阶段。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2)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的效能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在概念形成中,形成概念需要的时间和出现的错误数都随増龄而增加,即年龄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出现错误越多。老年人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即有的老年人思维显著衰退,有的老年人却仍能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

(3)—般认为,既应当承认“老年人智力有所衰退”,又必须看到“老年人智力并非全部衰退”。就一般人而言,人的智力在20岁以前是迅速发展的上升期,以后便逐渐衰退。老年性智力衰退,除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持久性差以外,较为严重的是“老年痴呆”。虽然人的智力从总体上说随年老有所衰退,但是,衰退的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均衰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绩、“晶体智力”机能等。

(4)智力是综合的心理特征,由很多因素构成。通过测验,认为很多心理特征,比如语言测验量表中的常识、理解等在老年人中还可以保持较高水平。而有的智力特征是在20多岁就开始下降。因此,较多地表现为流体智力的下降,而晶体智力有的甚至在上升。因此,笼统地断言“老年者智必衰”,是缺乏科学的心理学根据的。

6.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

(1)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①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采用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②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

a. 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b. 逆向搜索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的区别是,手段一目的分析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

①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表征的方式即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

比如,皮亚杰最初进行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无法完成任务,从而得出结论,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而后续的研宄表明,使用幼儿较熟悉的情境,重新进行任务时大部分幼儿能完成“三山实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正是知识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的表现。

再比如,沃森进行的卡片选择任务,当使用抽象的字母与数字为材料时,大多数被试无法完成任务,而采用被试相对熟悉的饮酒与年龄作为材料时,许多被试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有些心理学家将顿悟说与试误说的争论也视为知识表征的不同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当被试无法对所处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时往往使用试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当被试能够对所处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整体了解时,则倾向于采用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邓克尔(Dimcker ,也译为杜克)进行的盒子实验中,功能固着(盒子作为容器)条件下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大大减少了。

③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