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大学生无聊感、情绪调节方式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关键词:无聊感;情绪调节方式;手机依赖;大学生

  摘要


手机使互联网和无线通信等多媒体结合在一起,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交流、短信、视讯和摄像等广泛需求,手机使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也出现了手机依赖、手机上瘾等问题,引起研究者的广泛重视。首先,研究发现,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无聊感,无聊感是因对生活和一些活动缺乏意义的焦虑,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一种状态。无聊感较高者,常会有寂寞和孤独感,孤独感与手机依赖显著相关,因此,引出了本文拟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无聊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其次,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情绪,情绪调节恰当,生活积极,不易形成手机依赖,若情绪调节使用的方式不对,则容易形成手机依赖,因此,本文提出了拟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情绪调节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再次,对无聊感的调节也会影响着手机依赖,从而产生了本文拟研究的第三个问题:情绪调节方式是否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本研究选取了西安四所院校的398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5人,女生183人;生源地为城市的有220人,非城市178人;独生200人,非独生198人;大一169人,大二140人,大三89人;文科217人,理科109人,工科72人;本科生229人,专科生169人。运用多维状态无聊量表中文版、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进行测验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如下:

(1)手机依赖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在手机依赖各维度的分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手机依赖中的戒断性反应、人际疏离和身心健康维度年级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大二与大一学生分别在戒断性反应、人际疏离、身心健康三个维度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二与大三学生在戒断性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与大三学生在身心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强迫性使用、关系卷入两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手机依赖中的戒断性反应、关系卷入、人际疏离和身心健康维度专业差异显著(p<0.05),具体来说:文科与理科学生分别在戒断性反应、关系卷入、人际疏离、身心健康四个维度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与工科学生分别在戒断性反应、人际疏离、身心健康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强迫性使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和高职学历在手机依赖的戒断性反应、人际疏离和身心健康三个维度有显著差异(p<0.05)。

(2)无聊感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时间知觉、高唤醒和低唤醒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差异显著(p<0.05),生源地和独生与否在各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年级和专业在无聊感的各个维度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大一与大二学生在时间知觉、注意缺乏、高唤醒、低唤醒、脱离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大二与大三学生在时间知觉、高唤醒、低唤醒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一与大三学生在注意缺乏、高唤醒、脱离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与理科学生在时间知觉、注意缺乏、高唤醒、低唤醒、脱离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文科与工科学生在时间知觉、注意缺乏、低唤醒上存在显著差异;理科与工科学生在注意缺乏、高唤醒、低唤醒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本科和高职学历在无聊感的时间知觉、注意缺乏、高唤醒和低唤醒四个维度在上差异显著(p值均小于0.05)。

(3)情绪调节方式各维度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为:重视和抑制方式维度上性别、生源地、独生与否差异显著(p<0.05),重视和忽视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p<0.05),具体来说:大三与大一、大二学生分别在重视、忽视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在宣泄、抑制两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学科类别在四种情绪调节方式上差异显著(p<0.05),理科与工科学生在重视、忽视、抑制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与理科学生在重视、忽视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与工科学生在宣泄、忽视、抑制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和高职学历在宣泄、忽视、抑制三种情绪调节方式维度中差异显著(p<0.05)。

(4)无聊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无聊感对手机依赖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变异解释率为25.6%。

(5)情绪调节方式中的宣泄方式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为:

(1)无聊感与手机依赖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降低无聊感可以减少手机依赖的产生。(2)情绪调节方式与手机依赖之间总体上关系不显著。(3)情绪调节方式中的宣泄在无聊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无聊感通过合理宣泄,可以减少手机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