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理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星法院

【答案】“星法院”是指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英国伊丽莎白一世为加强封建统治,将枢密院的司法委员会改组为直属女王的皇家出版法庭。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会员,而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也就是著名的“星法院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如一切印刷品均须送皇家出版公司登记; 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有搜查、扣押、没收非法出版物及逮捕嫌疑犯的权力等。该法令一直维持到1641年,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最大栓桔。

2. 全党办报

【答案】全党办报是指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号召党组织和党员参加党报工作的方针和优良的办报传统。1944年由《解放日报》在社论中首次提出,后毛泽东系统阐述了全党办报思想。“全党办报”的内容包括:①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党组织要领导和指导党报的工作,要善于使用党报指导各地的工作; ②党组织和党员要关心党报,要阅读党报,要为党报写文章; ③党组织和党员负有推销党报,扩大党报发行量的责任; ④每个单位都要办墙报,增加报纸的数量。全党办报的思想,在党的早期办报活动中就有所实践和表述。

3. 宣传

【答案】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 ②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 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 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 ); 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 ); 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 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 。这七个环节也就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4. 横三民

【答案】“横三民”报是民国初年创办的《中华民报》、《民国新闻》和《民权报》的总称。《中华民报》创刊于1912年,是“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拥护共和,防止专制复活”为宗旨,是同盟会系统报纸中反袁态度最坚决的一家。《民国新闻》也是1912年创办的一份“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以“维护共和政体”为宗旨。《民权报》是上海自由党创办的一份报纸,由戴季陶、何海鸣主编。该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了很多激进主义的口号。

5. 舆论导向

【答案】舆论导向又称舆论引导,是一种运用舆论操纵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控制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规章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具体而言,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内容:①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 ②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 ③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

6. 文化霸权理论

【答案】文化霸权理论由葛兰西提出,他认为,任何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有两种霸权,即政治社会的政治霸权,包括军队、法庭、警察,通过暴力实施统治; 另一个是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即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大众传播通过新闻报道,通过它们倡导的大众文化等各种样式,建构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7.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仟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的合称。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同,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8. 媒介

【答案】在新闻学中,媒介主要是指新闻传播媒介,新闻传播媒介是指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中介,是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用来表达某种含义的静态的或动态的任何物体和物体排列。新闻媒介的类型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通讯社、手机等。

二、简答题

9. 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答案】区分大众媒介的受众的类型,有助于辨别和掌握受众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探索和了解特定受众群的结构特点,有助于认识和把握特定受众群体的传播规律。按不同的区分标准,可得到不同的受众分类结果。

(1)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积极选择者接收他们有理由期望会帮助他们达到一个或多个理解、定向或娱乐目标的媒介内容。他们在信息接受中,积极地选择并主动地奔向某个媒介内容,是因为他们期待并深信这些内容能满足其需求,能帮助其实现某种目标。

随意旁观者则是偶然接触到媒介内容,没有预先形成某种接受期待、接受定向和接受需要,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特定的媒介内容需要锁定。他们继续接收或停止接收媒介讯息往往与个人动机无关,它可能是由于无法逃避、没有选择,也可能是由于随意浏览或尊重某种惯例,或出于礼貌。当然,在信息接受中,许多人可能既是积极的选择者,又是随意的旁观者。

(2)纯粹受众与介质受众

纯粹受众又叫终极受众,是指只接受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这些人处于信息传播的终点,身份明显,行为专一,心无二用。其接受模式为:传播者一信息一纯粹受众,或传播者一信息一介质受众一纯粹受众。纯粹受众只“受”不“传”,也不分析自己的阅读经验,即使分析,也不能表达出内心所想的东西。

介质受众又叫兼职受众或中介者,是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如翻译、传话人、意见领袖等。这些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受者也是传者,双重行为—既译码也编码。他们是信息传播中的中转站,是不同传播系统或符号系统的中间人。

(3)预期受众、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

预期受众是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收件人”。它在传播者的意识或潜意识里“作为假想读者的肖像”出现,影响或参与了信息的编码和播报。同现实受众相比,预期受众最先参与了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与创造,提前在想象和虚设的国度里完成了同传播者的对话、争辩与交流,并同原始素材一起融入了信息作品的复杂构成之中。

现实受众,是指在现时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接受信息“成品”的人。正是这实实在在的接受群体,才使大众传播有了现实的作用对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保证。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但在作品间世后,它参与了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参与了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参与了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

潜在受众又叫隐性受众,是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受该作品的群体。从传播过程来看,预期受众出现在过去时态,现实受众体现在现在时态,而潜在受众内含在未来时态。当职业传播者受到现实受众的冷遇、漠视,或者被现实受众抛弃时,他们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潜在受众的身上,期望得到这些“未来受众”的青睐和垂青,使其作品有朝一日重放光彩。

(4)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在他们中间,有的是评估者,他们的口味和意见举足轻重,具有俯视性、权威性; 有的是指导者,老师阅读学生的新闻作品,大多以指导者的面貌出现,其意见也易为学生所接受; 有的是当权者,由于权柄在握,便经常以俯视的形貌出现在职业传播者的面前。

仰视型受众是指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当今,几乎每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影视明星、歌星和作家的背后,都有一大批仰视型受众。还有一部分仰视型受众接受信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知识、受到教育。

平视型受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数最多的受众,这部分人既不把职业传播者看“低”,也不把他们看“高”,而是将他们看作与自己平等身份的人。在接受信息时,这些人的情感和理智一般较为平衡和稳定,能够心平气和,止于静观,保持中立。对传播者而言,这些人的反馈意见比较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