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712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媒体
【答案】新媒体是指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型的媒介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iPad )和电子书等。从时间纬度来看,新媒体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 从传播技术角度来看,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和宽带局域网,以电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从传播特征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互动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
2. 党报体制
【答案】党报体制,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与党联系人民群众的工具,执行党的宣传工作、遵循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的新闻体制。这一体制起源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中国的党报体制以马克思、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经典论述为理论指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原则的产物。这一体制把共产党领导的一切媒体集中控制在各级党委的权力之下,从主要编辑人员的仟命到政治性报道,都由党委作出决定。
3. 新闻建构理论
【答案】新闻建构理论是从“拟态环境,,的概念中转化过来的。新闻建构理论认为,受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就是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出来的现实世界并不是虚构的,在微观层面上,每一条新闻可能都是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但新闻报道把某些事实凸显出来,遮蔽某些事实,从而来完成建构。新闻建构是各种力量和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与拟态环境理论相比,新闻建构理论更强调新闻建构者的自觉意识。
4. 政治性报纸
【答案】政治性报纸是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来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政治主张、纲领、政策。报纸新闻以政治、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并且非常重视言论,如中国的《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等。
5. 现实受众
【答案】现实受众,是指已经确实接触、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的标准所划分的一种受众类型。与现实受众相对应的是潜在受众,即指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新闻媒介是开放的大众传媒,从理论上讲,全社会的成员都可成为其受众,即任何媒介的受众群都有潜在的、可不断扩大的可能性,这是媒介得以不断拓展受众面的基础。
6. 知情权与隐私权
【答案】知情权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是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 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媒介在内的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无限的,在涉及国家安全、国防机密、公民隐私等方面,各国都有较翔实的法律限定。从总的趋势看,知情权在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范围和强度都呈扩大和加强之势。它也成为当今媒介受众权利中最重要的一环。
7. 魔弹论
【答案】魔弹论又称“枪弹理论”、“皮下注射理论”或“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喇激一反应”论(S-R )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8. 论坛
【答案】论坛是指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Internet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并发布信息、进行讨论和聊天等。世界上第一个论坛TheWell 诞生于1984年,由Brand 和Brillant 创建,用户通过拨号登录,它首次实现了“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讨论和协商。我国论坛的最早建设者,是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
二、简答题
9. 在人众传播中受众享有哪些权利?
相关试题: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哪些权利? 「西安交大2005年研]
【答案】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受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拥有以下几种权利:
(1)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知情权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随着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知情权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日益凸现,而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专门性的大众信息传媒,有权利更有责仟及义务保障和实现公民的知情
权,开拓公共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也是新闻传播学所要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2)表达权
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表达权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应当具体分为两部分:
①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这部分权利与媒介享有的新闻自由权是重合的,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之一。
②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中国宪法中明确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针对中国新闻媒介的特有属性,公众自然有权依法监督其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此外,受众的权利还包括受众选择权、传播服务保障权等,但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受众权利的核心。
10.辨析:新闻讲究客观性就不能讲究倾向性。
【答案】这种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新闻的客观性即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是指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 形式上的客观是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新闻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报道者寓贬褒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两者并不冲突。
(2)新闻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整个新闻报道之中。新闻倾向性产生于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很多,新闻机构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都作报道。十是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事实、制作稿件、传播新闻的过程中,持有不同阶级立场、政治态度、学术观点、价值观念、经济利益、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机构,会表现出是非、褒贬、爱憎等不同的倾向。
在阶级社会里,新闻倾向性的重要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各个阶级、集团、党派,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党派,必然会用或明或暗的手法,影响、控制新闻机构,有倾向性地选择事实,制作、传播新闻,通过新闻报道替某个阶级说话,为某个阶级的利益服务。
新闻的倾向性不仅表现为阶级性、党派性、政治性,还表现为思想性、战斗性、趣味性等。凡是通过事实的报道,体现某种思想,宣扬某种观点,批判某种现象,去影响受众的思想、行动,都属于新闻的倾向性。
(3)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如何客观、公正、准确地将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读者,做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