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41美学之西方美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悲剧和悲剧精神。
【答案】(1)悲剧主要是指亚里十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悲剧精神是指,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和思想六个成分,在这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怜悯、恐惧、怨怒、哀伤等否定性情感被观众以精神力量加以疏导、宣泄、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他们转化为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这就是悲剧精神,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精神的体现主要有严肃的情调,崇高的境界和英雄的气概。
2. 简述“荒诞”的审美特点。
【答案】(1)平面化: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
(2)平板化: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
(3)价值削平: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
3.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案】艺术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人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4. 请简要分析社会美。
【答案】社会美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的美、休闲文化中的美。具体如下:
(1)人物美:人物美可以从二个层面去关照。
①人物美的第一个层面是人体美;
②人物美的第二个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
③人物美的第三个层面是处于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人的美。
(2)日常生活的美: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关照,他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
(3)民俗风情的美:民俗风情是重要的审美领域。因为这里包含有人生,历史的图景,有老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4)节庆狂欢的美:节庆狂欢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超越。
(5)体闲文化中的美:旅游文化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超越实用功利的心态和眼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自由的境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5. 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此主要内容?
【答案】(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
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他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①美的问题
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 客观的? 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 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②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如研究美感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认识的特点。美感与快感的联系和区别,美感中各种心理因素如知觉、想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属于审美心理学。
③艺术问题
有两种情况且都是结合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美学中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
a. 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批评作全面的研究,即从哲学上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
b. 侧重于研究艺术美的问题。
④美育问题
a. 包括美育的本质特征、任务以及美育的实施。
b. 美育是为了提高审美主体,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以便更好地去创造美。
6.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
【答案】(1)“迷狂说”
“迷狂说”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迷狂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神明凭附”,它是“迷狂说”的基本内涵,即神灵凭附在一般诗人身上,使其打造出动人的诗歌作品; 一是“灵魂回忆”,它要比“神明凭附”更“高贵”一些。“灵魂回忆”中灵魂对美的追求小是出于被动的“神灵凭附”,而是出于某种对理念美的怀恋,因而是自觉的灵魂,这种自觉的灵魂按照美的阶梯有次序地逐步上升。
(2)“迷狂说”的理性主义立场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在古希腊,迷狂往往是与宗教巫术联系在一起的,柏拉图沿用了这一观念,认为神圣的米矿石“神灵的享赋”,在柏拉图看来,灵魂依附肉体只是暂时一现象。它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竭力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即永恒普遍的“理念”世界。如果它再次依附于肉体,投身人世时,人世的事物使它依稀回忆“理念”世界的美的景象时,创作者欣喜若狂、眷恋爱慕的情绪。但是,这种境界并不是丧失理智、陷入激情的泥潭而不能自拔,而恰恰是热爱理智而置世俗一切于不顾,才被执著于尘世幸福的人说成是迷狂。因此,迷狂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的。
二、论述题
7. 论述美与自由的关系。
【答案】人的本质是自由。美与人有关,因此美与人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类本质特征即人性自由有关。美的本质体现了人的一种自由,体现了人的一种自由的需要。自由渗透于美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康德关于美与自由的关系的看法:
(1)美是能够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素的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描述了对美进行综合判断之后的结果。“质”的特征是无利害而生快感; “量”的特征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关系”的特征是不凭概念而生快感,还提出了一个关于美与道德的论述,即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的道德说中道德为之根本就在于其整个体系就是一部自由理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讲的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一种自由哲学。在一个具体的审美活动当中,若能够体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因素,它就是美的。
(2)审美的本质基因是自由的
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理智世界与现象世界,并且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人是理性动物。人类作为一种具有理性自由的动物,并非只是凭借感性思维去感觉J 偷快与幸福,康德认为无论是通过感官判断还是通过道德判断对一个物体进行判断,只要是涉及到个人功利性的目的就会使其失去审美判断所应有的自由性,使其变得不纯粹,这是针对经验派的美学思想而言的。经验派将美的感觉归结为是人的感性经验,如印象习惯意识知觉等等,这就使“美”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与康德一直强调审美的判断性与纯粹性,实质性也明确了一种观点,即在判断美与否时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动物是自由的,不必被困于感官判断与道德判断。因此,说,审美是主体的、理性的、自由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