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841美学之美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2. 审美教育

【答案】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不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3. 身体图式

【答案】“身体图式”是法国哲学家梅洛·旁蒂提出的哲学理论。这一理论被视为超越认识论美学局限的理想支点。梅洛一旁蒂在批判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础上拓展了康德的“图式”、胡塞尔的“身体意向”等理论,论证说明“身体”作为源初意向性所在,决定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体认。对于美学研究而言,“身体图式”理论小但有助于解决“感性与理性如何统一”等疑难,而且为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能。

4. “空灵”的美感

【答案】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它体现了禅宗的一种人生智慧。它使人们在“万古长空”的氛围中欣赏、体验眼前“一朝风月”之美。永恒就在当下。这时人们的心境不再是焦灼,也不再是忧伤,而是平静、恬淡,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行到水穷处,坐着云起时”,了悟生命的意义,获得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5. 形式美

【答案】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

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6. 意境

【答案】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7. 科学美

【答案】物理学领域的一些大师认为:“科学美”表现为物理学理论,定律的简洁、对称、和谐、统一之美,也就是说,“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8. 崇高

【答案】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二、论述题

9. 以杜甫的创作为例,论述“沉郁”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点。

【答案】(1)文化内涵

①“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是藏散的深刻体验和对人间疾苦的深厚同情。

②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是“沉郁”的代表作。以“三吏三别”为例,写的是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新婚别》是写“暮婚晨别”的一夜夫妻; 《垂老别》是写老翁被征去打仗,与老妻惜别; 《无家别》是写十兵还乡后无家可归,重新又被征去打仗。从杜甫的诗可以看出“沉郁”就是儒家的“仁”,内涵表现为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

(2)审美特点

①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杜甫诗的哀怨郁愤基调。由于这种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是出自内心深厚的同情感和人间关爱之情,所以这种沉郁的意象和风格就形成一种“醇美”。《春望》就是典型。

②带有一种人生的悲凉感,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杜甫的诗也有这种苍凉感,如《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个沉郁的意象世界就体现出一种苍凉感。

10.谈谈你对“人的美重在内容”的理解。

【答案】(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

①人的美和自然美的一个重要区别

a. 自然美一般是侧重在形式;

b. 人的美是在形象中体现了某种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如理想、品质、聪明才智等。 ②人们处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人的美更是侧重于精神内涵

a. 人物形象的美在于它体现了社会实践的前进要求和人的进步理想。

b. 社会美,特别是人的形象的美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并侧重于内容。

(2)人的内在美是有持久性:即内在美小像生理特征那样易于消逝

①人的内在美的持久性是由于人的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②人的品德性格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人的品德往往意味着他的经历。

(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

①“精种美”、“心灵美”,并不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任何美都有它的感性形式。

②人的形象的两种感性形式

a. 外在的形式美;

b. 内在品质的外部表现:主要是通过表情、动作、语言、风度等表现出来,成为心灵的光辉。 ③长相的美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美,而表情、动作、语言却和人的内在品质、精神有着密切联系

④不同情感会引起外形的不同变化

a. 人物的感情从面部显露出来。

b. 人物的情感从体态动作上表现出来。动作的美由于具有某种精神内涵而更有魅力。动作的审美意义在戏剧、舞蹈中体现得最鲜明,往往一个最精彩的细微动作,可以表达出用许多语言也难以描述的情感。

c. 中外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很重视观察、研究表情、动作和人的内在品质的关系。

(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①人的长相的漂亮是属于形式美,人们对形式美的要求也是正常的。

②从美学上所说的美不仅是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指那种“充内形外”之美。这比漂亮的含义要深刻得多,丰富得多。

a. 人物形象美还涉及形式美。如在人的服饰上就有形式美的问题。

b. 人的服饰有形式美的问题,但不仅是形式美的问题,还体现着人的精神面貌。

③善和美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即善的品质和形式美往往不一致。

a. 原因: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心灵美与形式美之间矛盾引起的。品德好的人,不一定长相也漂亮。 b. 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几种情况

第一,内在品质好,但外貌有缺陷

“人丑心俊”,或称为“内秀”。对这种人的美往往不是一接触就能发现或深刻感受到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熟悉了解的过程,而形式美(如长相)是可以不假思索,一眼看上去就觉得美。

第二,内在品质很坏,外貌却长得很漂亮

人们称这种人是“绣花枕头”。对于这种“绣花枕头”式的人物,也需要有一个由表及里的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