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750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学概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历史类型
【答案】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指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后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在社会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阶级用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的工具,按照国家的本质划分国家的历史类型,实质上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具有共同阶级本质的一切国家的共性的概括。国家的历史类型包括:
①奴隶制国家;
②封建制国家;
③资本主义国家;
④社会主义国家。
2. 政治社会学
【答案】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结合的产物,它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帕累托、莫斯卡和韦伯等人都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兴起以后,政治社会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概括起来说,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政治与社会间的互动关系,即在一定的社会之中是如何产生政治权威的,产生出的政治权威又是如何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其主要研究的课题有: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与政治体系和政治对社会的反作用等。
3. 奴隶制国家
【答案】奴隶制国家最早产生于公元前40世纪初的埃及,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主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在奴隶制国家中,奴隶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掌握并享有一切政治权力,可以占有、买卖、甚至随意杀戮奴隶。而奴隶阶级则是被统治阶级,毫无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可言。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的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国王是最大的奴隶主,他分封诸侯,管辖地方,国家是由这些诸侯的势力范围组合起来的。
4. 立宪君主制
【答案】立宪君主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它通常存在于资产阶级在进行政治革命时力量并不十分强大,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妥协而告终的国家,立宪君主政体本身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
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君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也不一样,立宪君主政体可以分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①二元君主政体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可是,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权力。一元君主制一般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软弱的国家,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当代的尼泊尔、摩洛哥、约旦等。
②议会君主政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议会君主政体的议员是选举产生的,并有特定任期,君主则是世袭终身任职的,因此,议会君主政体只是部分意义上的残缺的君主制。这种政体通常是那些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不够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当代的英国、日本、西班牙等国仍然保留着这种政体。
5. 全球治理
【答案】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者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而治理在世界的层面上一直被主要视为政府问的关系,如今则必须看到它与非政府组织、各种公民运动、跨国公司和世界资本市场有关。凡此种种均与具有广泛影响的全球大众传媒相互作用。
二、简答题
6. 简述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否则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改革、发展、稳定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7. 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从一般意义上讲,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科学。随着政治内涵本身的不断变化和人们对政治内涵的不同看法,人们对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有不同的见解。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政治学即国家学。国家学派认为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活动,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权力现象,即权力的形成与分酉己的科学。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派观点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政治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这一提法是接受了孙中山关于政治就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的
说法,从而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是公共事务管理。
(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词典》对政治学所作的定义是:“政治科学是关于政府和政治系统的研究,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的科学,而公共政策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具有权威性的或有约束力的决定。”
(6)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现象。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邓初民就认为,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从混沌的政治现象中抽出因果关系法则的目的之学,便是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政治学》“政治学”条目下的解释也与此类似,即认为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门学问。
综合对上述政治内涵的理解,从狭义的角度看,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就广义而言,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8. 简述当代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答案】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当代国际关系在不断变化中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这种多极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破坏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同时也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前苏联的控制,作为独立自主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从而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组合。
第二,在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欧盟与日本在经济实力上与美国已经不相上下,形成了多极化的经济格局。
第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使世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它们不仅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的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而且为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推动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并没有形成一极格局,大国之间的协调关系明显加强,随着中国、欧盟、日本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上升,影响力的增强,国际格局越不易被少数国家做左右,越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论述题
9. 运用政治参与的相关原理,结合实际分析说明如何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
【答案】政治参与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政治权利和人民民主的必要途径,是普通公民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公民积极关心和参加公共政治生活,是每个公民的政治权利,也是其政治义务。公民应尽可能大的扩大自己的政治参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
(1)完善政治参与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把公民的政治参与权落到实处,保障公民政治参与途径的畅通无阻。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政治参与的宣传,号召鼓励广大公民参与到政治决策与公共管理中来;
(2)积极推进公民对重大问题的参与和讨论,加大公民对政府政治行为的监督力度。使社会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