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答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
(1)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较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品质的判断上,小学儿童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
(2)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在品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相称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所谓自觉纪律,就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因此,自觉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纪律行为从外部的教育要求转为儿童内心需要的过程。
2. 简述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答案】心境、激情和应激是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它们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且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
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3. 下图是伍德•沃德在一项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旨在考察6个月大的婴儿能否认识到实验者的伸手动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体的(即带有某种意图的动作,而不只是具体时间空间特征的动作)。让婴儿可以看到平台上放置的A 和B 两物体。
步骤一:一人多次反复从右下侧去拿A ,使婴儿观察并习惯。
步骤二:AB 调换位置,仍从相同位置去拿A 。
步骤三:AB 位置不变,但转而选择B 。(图略)
A (球)B (小熊) B (小熊)A (球) B (小熊)A (球)
图一:习惯化刺激 图二:测验刺激 图三:测验刺激
实验结论证明,婴儿对新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程度高于对老客体事件的去习惯化的程度。 依照习惯化一一去习惯化范式,分析该实验的逻辑及其结果的意义。
【说明:用文字取代图画的球和小熊。每个图从右下侧有只手伸过去,去拿A 或B 。选择的物品在图中用红色字体标注。】
【答案】(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范式:给婴儿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婴儿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一现象成为习惯化。如果给予一个新的刺激,婴儿的注意时间又恢复或变长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2)实验逻辑:运用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A 球与B 球的位置,一个自变量是拿A 球或者B 球,因变量是儿童对于拿A 球与B 球的注意时间,结果反应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儿童的注视时间变短,拿不同的球,注视时间变长。结果证明了婴幼儿具有超强的反映外界刺激与适应环境的能力。
4. 简述影响青少年行为的主要因素。
【答案】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感受诸多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导致许多矛盾的出 现,情绪、性格、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1)生理、心理上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影响。
初中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处于人生的过渡时期。他们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然而心理发展的速度却远跟不上其生理的发展,这就造成初中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和一些特殊表现,并使其面临一些心理危机。
在经过初中生的过渡后,个体己基本上适应了在生理上发生的各种变化,生理和心理发展上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初中生所经历的那种情绪上的动荡、不安等也已逐渐平息,自我初步确立,进入了高中生这个相对平稳的发展状态。
(2)思维存在自我中心,自我意识高涨,情绪情感的发展特征。
由于初中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不服从权威,不愿意轻易接受成人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这种意识容易导致他们观点行为的偏激。
高中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达到基本成熟;二是当此阶段结束时个体已满18岁,可取得公民的资格;三是开始考虑如何选择未来的学业和生活道路。
(3)人际交往上的特征。
进入初中后,初中生的感情重心逐渐偏向亲密的朋友,朋友在他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到高中阶段后,对朋友的认识更加深入,而朋友、伙伴对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4)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大部分教师都基本认可,初中生则不盲目接受任何一名教师,在每个初中生心目中都会有一两位最钦佩的教师,他们会更努力地学习所喜爱教师所授的课程。高中生心理上的成熟,使得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更加客观,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力,因此学校教育方式、环境影响他们的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专制,或父母过于保护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5. 简述成人晚期智力退化问题。
【答案】成人晚期一般是指60岁至死亡这一阶段。这一时期记忆和思维都在减退。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具体分析如下:
(1)老年人记忆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増长而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并不大。人的记忆在40岁以后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衰退阶段,然后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直到70岁以后又出现一个较明显的衰退阶段。但是,记忆衰退的速度和程度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2)人到老年期,概念学习、解决问题等思维过程的效能呈现出逐渐衰退的趋势。在概念形成中,形成概念需要的时间和出现的错误数都随増龄而增加,即年龄越大所需时间越长,出现错误越多。老年人的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即有的老年人思维显著衰退,有的老年人却仍能表现出较高的思维水平。
(3)—般认为,既应当承认“老年人智力有所衰退”,又必须看到“老年人智力并非全部衰退”。就一般人而言,人的智力在20岁以前是迅速发展的上升期,以后便逐渐衰退。老年性智力衰退,除表现为记忆障碍、思维固执、注意力难以集中、持久性差以外,较为严重的是“老年痴呆”。虽然人的智力从总体上说随年老有所衰退,但是,衰退的多限于非言语性的、要求一定速度的动作性智力操作,多限于“流体智力”;各智力因素的衰退速度并不相同,有快有慢;并非智力的全部因素均衰退,有的即使到了年老不但不衰退,甚至有所增长,如言语性的智力测验成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