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712新闻传播史论之新闻理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生产

【答案】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不仅是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的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或者说在新闻生产中必须权衡的主要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规、形势、决策者、市场和媒体的定位。

2. 软实力

【答案】“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软实力”一词是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其核心是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1990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冷战以后,作为劝说,吸引力和同化力的文化力量在国际政治中越来越重要,“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媒业处于“软实力”的核心地位。传媒业对于塑造国家形象作用巨人,而面对重人突发性事件,传媒业争取国际舆论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3. 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指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其实质是某些新闻从业人员将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权利,作为个人和团体的私有商品非法出卖,进行权利和金钱的非法交易。有偿新闻是“拜金主义”在新闻领域的反映,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它的存在和蔓延,是新闻行业的耻辱。有偿新闻是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社会制度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耻的行为。无论东方、西方,有偿新闻都是新闻职业道德所明令禁止的。

4. 新闻生产场域

【答案】新闻生产的场域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

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5. 成舍我

【答案】成舍我是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4年起,他先后创

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了《民生报》、《立报》等报纸,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成舍我的报业生涯虽然多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新闻事业起步未久的阶段,但他在许多方面吸收了西方的办报经验,其报业经营主张和新闻思想与现代传播理论不谋而合。尽管成舍我办报也有局限和过失之处,但其办报经验不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繁荣中国新闻报刊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6. 使用与满足

【答案】这是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它与从传播者的角度研究理论的国完全不同。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包括解闷消愁、人际关系、确认自我和监视环境。

7. 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 ,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研究至今经历了四代范式的变迁。第一代研究将大众媒介视为“下九流”的“带菌者,,,媒介素养是教育的职责是给公众打预防针,防止侵害。第二代范式强调提升公众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和辨别能力。第三代范式的重点在于加强受众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解读能力,第四代范式的内涵则是参与式的社区行动,即由对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转为通过“赋权,,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区,而非仅仅指责媒介的不足。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其意义不仅在提升普通公民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还在于提升受众对媒介讯息的选择、批判和使用能力,使之成为建构健康媒介生态必不可少的一环。

8. 拟态环境

【答案】拟态环境是说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二、简答题

9. 简述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一般心理机制。

【答案】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机制,主要有求知、求新、求同、求异、求趣、求美等六种。

(1)求知心理

对新情况、新知识、新变动信息的认知渴望,是人的动机心理的反应。新闻信息传播的使命,

正是向受众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变动的信息。因此,主体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客体每日大量传播的新闻信息,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满足,成为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动力。

受众接触新闻媒介和新闻信息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为了解外界的变动,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以适应这一变动并利用这一机遇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这是认知的需求。为了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需要。人通过学习知识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人经过学习和训练才使智力和体力成熟和壮大。

(2)求新心理

受众在求新心理支配下,自觉地接触新闻信息。“求新,,,即受众对于有新意的新闻信息的心理指向。求新心理表明人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显示人皆有好奇之心,对新闻信息而言则是人皆有“新闻欲”。

受众的求新心理,在传受活动中体现在两个方面:新闻传播的内容新,新闻报道的手法新。新闻传播以传播的信息内容新而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以信息传播的手法新而刺激和引起受众的集中注意。

(3)求同心理

求同心理是指人追求赞同或追求从众的心理现象,在受众的信息接受中,表现为受众对于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即同自己有某种共同性的新闻信息感兴趣的心理。求同心理的出现是由于受众作为认知主体,对遇到的类似过去的认知对象会产生亲切感; 人的观念在被人认同之后会使已有的定势得到强化,所以受众总是主动地追求赞同,追求认同,追求从众。

作为新闻传播者,深入地了解受众的个性、经历、观点、情感、兴趣,并选择同受众的这些特点相近的事实向受众作报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新闻价值上看,这是新闻事实、新闻报道同受众在心理上的接近性。

(4)求异心理

求异,人的好奇心理之一,有机体遇到奇异刺激物或新环境时会产生的朝向和探究反射。在新闻传受活动中,受众对于奇怪少见的事物和反常超常的事情,常会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这是求异心理的反应。为此,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时,要努力写出人物的个性,事件的特征。还应去寻找奇特、古怪、反常、能刺激人感官的事实来满足受众的这种接受需要。

(5)求趣心理

求趣心理是一种得益心理,指人们对于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情况,也是传播者与受众双方对该事实的使用价值与欣赏价值的认同。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心目中应有受众的崇高地位,在内容的趣味性、编排的趣味性、采写表达的趣味性方面做努力。

(6)求美心理

求美,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指向。新闻内容的美,表现在内容的真实、人物心灵的伟大、情趣的高尚、洋溢着人类善良的情感,对受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善于调动他们的欣赏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