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63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答案】(1)意识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不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人脑在劳动中不断进化完善,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能动性、创造性。因此,“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2)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义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①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

②自我意识则是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③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在意识活动中不可能截然分开。

2.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么该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案】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指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它们有时甚至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它们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只有借助于劳动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我们说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指人民群众、主要是劳动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指劳动阶级和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着历史的发展。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革新,社会形态的更替,都应归功十人民群众从事的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活动。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与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完全一致的。

3. 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案】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 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3)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 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4. 为什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答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考察共产主义的出发点。

(1)含义

①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 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扬弃异化。

②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

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人,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

(2)具体分析

这句话实质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异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见,异化虽然与自由对立,但其最终是朝向自由的。可以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作为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产生并同时消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产生至消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异化一一调整实践活动,克服异化一一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通过异化与异化扬弃的矛盾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3)评述

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这一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异化现象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类社会在异化与克服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5. 如何正确理解交往的概念?

【答案】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该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孤立的个人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互相交换自己的活动,才能进行生产,离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便无法生存和活动。

(2)交往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属于交往理论的研究范围,交往概念只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交往始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又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它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4)人是交往的主体,交往双方都不仅要承认自己是交往的主体,同时要承认他人也是交往的主体,主体间性是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人们理解交往关系的关键。

6. 整体与部分

【答案】(1)内涵

①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和局部、一与多,是一对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范畴; ②整体是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③部分是指相对于这种整体来说的个别对象。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是互相对立和互相依存。具体表现为:

①整体与部分互为条件

a.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

b. 整体制约着部分,没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②整体与部分互相包含

a. 整体包含部分,整体由部分组成;

b. 部分包含整体的基本因素,部分是一具体而微的整体。部分映现整体

③整体与部分互相转化。

a. 最简单的转化是地位的转化,即一个整体对包含着它的更大的整体来说就是部分,一个部分对它的组成部分来说则是整体;

b.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真实的互相转化是一个部分变成与它的整体并列的另一整体,一个整体